创新产业生态:浅谈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几点体会
中国网 2025-07-25 14:12:04

近期,经过深入观察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创新产业生态培育方面的实践,看到强脑科技、信达生物等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深刻感受到创新产业生态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作用。结合这些案例与思考,浅谈对创新产业生态的培育形成的几点个人体会:

创新主体培育:让“新物种”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一般来说,创新主体的持续涌现绝非偶然,而是生态系统“阳光雨露”滋养的必然结果。

政策环境的精准滴灌是创新培育的首要前提。这些城市并非简单“大水漫灌”式补贴,而是围绕企业从“初创—成长—成熟”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构建了差异化政策体系。例如,对初创企业给予梯度化研发补贴,对成熟期企业提供专项发展资金,甚至在企业遭遇周期波动时,通过应急纾困资金池“雪中送炭”。这种动态适配的政策供给,让创新主体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

专业服务的“隐形翅膀”则为创新成长减负提速。当地政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更搭建了企业需求智能匹配系统,让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转化等服务“一键触达”。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生态,真正降低了创新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能将精力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要素的“基座”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城市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了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融合应用通道。例如,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与市场化数据交易平台的联动,为企业提供了全链条数据支撑,这种“数据驱动型创新生态”正在成为新物种爆发的核心动力。

生态系统构建:激活城市创新活力的底层密码

城市创新活力的强弱,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度”。从实践来看,要素集聚与跨界融合是构建这一系统的两大核心逻辑。

在要素集聚方面,“人才+资本”的双轮驱动尤为关键。这些城市不仅通过“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更注重青年创客的培育,形成了梯队化人才生态;资本端则构建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的协同体系,实现了从种子期到Pre-IPO阶段的融资全覆盖。这种“人才有舞台、资本有出口”的环境,让创新要素得以高效循环。

而跨界融合则是打破创新孤岛、释放价值的关键。当地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生产线直接对接,甚至建立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和中试基地,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无缝衔接”。这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转化机制,正是技术突破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加速器”。

未来进化方向:让创新生态更具韧性、活力与包容性

创新生态不是静态的“盆景”,而是动态进化的“森林”。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未来创新生态的进化需大致聚焦三个方向:

一方面是强化生态韧性。创新必然伴随风险,需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例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等,让企业敢于“冒险”;同时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分布式创新空间网络,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

一方面是是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无边界,城市需主动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同时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对流,例如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共建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共同体,避免“闭门造车”。

另一方面是构建动态治理体系。创新生态的复杂性要求治理更精准,可建立创新生态健康度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创新主体运行态势,实现政策供给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让治理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

创新产业生态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从杭州、苏州的实践来看,唯有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强化要素保障、深化协同创新,才能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精准引导,更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最终让创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这一过程或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久久为功,城市必将在创新浪潮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李强)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