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医 | 巩凤梅:三十余载炼“一针” 匠心妙手好传承
中国网 2025-07-23 15:07:30

因腰腿疼,平时出行只能依靠轮椅的患者,一针下去,能站起来了;咽炎久咳不愈,甚至咳到“怀疑人生”的患者,一针下去,“立刻轻快了”;摔伤后眩晕,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地患者,一针下去,直接坐起来吃饭了……因为“一针定乾坤”的“绝活儿”,巩凤梅成了万千患者人人敬服的“巩一针”。

巩凤梅,济南市人民医院市中院区针灸理疗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30年来,巩凤梅潜心钻研,练就了“一针”绝技。如今,身为学科带头人,她主动“传帮带”,把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她说:“我现在就是一名工匠,所做的不过是尽己所能,造福更多患者。”

“针”功夫:

人针合一境界高,针到病即除

几年前,63岁的张萍(化名)因为腰腿疼痛慕名来到巩凤梅的门诊。“患者第一次来门诊时,已经疼得走不了路了,家属推着轮椅送来的。”巩凤梅介绍,在仔细询问症状、反复确认疼痛位置后,她运用普通针刺+小针刀疗法为患者松解组织、解除卡压、解痉止痛。

半小时后,原本疼痛难忍的张萍自己能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且摆脱轮椅,走回了家。“发病后,辗转多地,后经人介绍来找巩主任。没想到,在这里治疗一次就能下地走路了。”张萍笑道,前不久,女儿又因为急性膝关节“感冒”,膝盖不红不肿却疼得下不了床,她第一时间想到了巩凤梅:“主任给做了火针治疗,扎完针就能下地走路了。真是神了!”

在巩凤梅的门诊上,像张萍这样拖家带口的“回头客”不在少数。87岁的高大爷(化姓)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高大爷因为项颈部发热、腰椎间盘突出找到巩凤梅就诊。经过短暂治疗,病情明显好转,高大爷兴奋不已,主动提出让巩凤梅再为自己老伴调理胃肠道、膝关节等疾病。

“巩主任的针有灵性,来这里扎针,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高大爷笑道。

在长达30年的临床治疗中,巩凤梅一直致力于自身医疗技术的提升。患者高大爷所说的“针有灵性”,恰是巩凤梅所倡导的“针人合一”“医者、患者、针具三位一体”的针灸施治理念和运针境界。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巩凤梅拓宽了针灸疗法的诊疗范围,打破了针灸按疗程治病的传统。疗效快、疗程短、痛苦小成为巩凤梅治病看诊的“特色”,“巩一针”的名号不胫而走。

此前,患者李超(化名)不慎从三轮车上跌落。由于落地瞬间面部先着地,李超的颈椎部有轻微的移位,导致一侧颈部痉挛,并且红肿、疼痛。“最难受的是眩晕,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李超介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0天后,眩晕症状没有得到丝毫缓解。无奈之下,他联系上了巩凤梅。

“来吧!让你感受一下什么是三甲医院的水平。”了解了李超的情况后,巩凤梅笑着向他发出了“邀请函”。让李超没想到的是,巩凤梅到了病房会诊,从看诊到治疗结束,不到5分钟的时间,他的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刚起了针,就能坐起来吃饭了”。

“30年前刚穿上白大褂时,我看诊的速度可没这么快。”巩凤梅回忆,当时,每位患者来了她都会问很多问题、再用手一遍一遍触摸寻找病灶所在;在此过程中,反复在脑海里思考病因,再对症下“针”。恰是多年的耐心与细心,让她积累了大量经验,“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患者一来,我基本上就能判断出病情病因。”巩凤梅笑道:“老百姓看病不容易。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用心把事情做到极致,把技术练到极致,不辜负病患的信任。”

“针”温暖:

医者仁心为病患,医患一家亲

名气大了,巩凤梅越来越忙了。不少患者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慕名而来。为此,每天到了门诊室,她基本上都是脚不沾地的状态。巩凤梅说,“最多的时候,一天看诊了近80个病号。给最后一位患者起完针,我已经走不动道了。”

多年的忙碌,巩凤梅的身体逐渐“吃不消”了。时间回溯到2006年,一次,巩凤梅上楼取针具,膝关节突然“卡壳”,并且伴随着剧烈疼痛。“探身给患者施针时,需要挺直双腿,时间久了,膝关节劳损。”巩凤梅介绍,强忍着不适给患者治疗后,她赶紧拿出小针刀给自己“扎了一针”。也就是从那时起,尽管门诊室就在二楼,巩凤梅也选择乘坐电梯上下楼了。

不止膝关节,巩凤梅的身上有不少“职业病”:长期弯腰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每天长时间站立施针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低头施针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仅如此,近年来,巩凤梅的耳大神经也严重受损,右耳感知异常,“感觉耳朵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巩凤梅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捏了捏小腿肚内侧,“每天晚上回家,双脚发热,恨不得放进凉水池子里泡一泡;夜里半睡半醒间,腿肚子也经常抽筋”。

即便如此,巩凤梅依然没有想过将脚步停下来、慢下来。“患者在一旁等着,毫无怨言;我怎么能停下来呢?”巩凤梅说,患者的体谅让她不知不觉间加快了脚步,而她的付出,也收获了患者的温暖回应。

“妙灸神针医百病德医双馨传四方”“三根神针针穴疗经一双妙手手到病除”……走进巩凤梅的诊室,一面面红底烫金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这都是患者自己带着钉子、挂钩,自己选好位置挂上去的。”巩凤梅笑道。

不仅如此,每次在治疗室等待治疗时,患者都会主动搬来一把凳子放在治疗床旁边,方便巩凤梅“坐着施针”。治疗过程中,也常常有患者提醒巩凤梅“多喝水”“该吃饭了”。有时,见巩凤梅忙得不可开交,还有患者自发帮她接好热水、买好饭递到手边。“我把患者当亲人,患者待我如家人”,点滴小事让巩凤梅感动不已。

为了更好让针灸“服务更多病种、服务更广人群”,每天晚上下班以后,患者都走了,她还在诊室里,挨个梳理当天看诊的患者的情况,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关爱都是相互的。超负荷的工作量,患者不忍心看巩主任劳累,巩主任也时时处处为患者考虑。”针灸理疗科医师赵群介绍,治疗过程中,有时会把患者的鞋挪到病床下,以方便一些特定的治疗设备移动,“每次起完针,巩主任都会用手把患者的鞋从床底下拿出来,放到合适位置,让患者以最舒服的方位下床”。

“针”情怀:

大爱无私“传帮带”,甘当领路人

将针灸发扬光大,培养有责任有能力能担当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是关键。为年轻医生装上成长的“加速器”,“传帮带”必不可少。作为拥有30年临床经验的济南市名中医药专家,为年轻医生当好“领路人”,巩凤梅责无旁贷。,

新人入职后,巩凤梅系统总结自己行医30年间积累的经验,并在临床工作中适时传授给年轻医生,引导年轻医生学会找主要矛盾,“从不会看病到会看病,从不知道如何与患者交流到能精准判定患者病情给予治疗”。

“我自己走了不少弯路、耗费了很多心神,也劳累出一身病痛。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一是希望他们能尽快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二是希望他们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更好地服务患者。”巩凤梅笑道。

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巩凤梅认为想要培养出彩的中医药人才,这些“远远不够”。为此,她主动创造条件,自费组织年轻医生到广州学习岐黄针疗法,汲取广博医学知识与诊疗经验;她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年轻医生到影像、骨科、全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学习,跟着科室“大拿”学看影像片、观摩手术细节、查房。在这个过程中,年轻医生对疾病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也掌握了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工作时,也更加游刃有余。

“现在我们的年轻医生都已经能独当一面。”巩凤梅笑道。在提升年轻医生医术的同时,巩凤梅还格外注重科研,在她看来,“科研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也是年轻医生成长进步的阶梯”。为此,她多次邀请外聘科研专家和院内科研优秀的高年资医生交流,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做科研,培养科研无处不在的理念。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巩主任就带着我们选方向、定课题、找材料,甚至我们的论文,主任都会一字一句地‘挑毛病’。可以说是,既帮助我们把控大方向,又帮我们调整小细节,费了不少心血。”赵群说道。

正是在巩凤梅提纲挈领地指导下,2023年以来,科室取得市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让每一位年轻医生都有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科研项目。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何时,巩凤梅的双鬓已染上白霜,但她依然如往常一样,奔波在门诊室与治疗室之间,用妙手银针除病痛、以不悔初心传薪火。恰如患者耿女士在她专门为巩凤梅写的打油诗《赞‘梅’》里所说:“不忘初心爱银针,轻巧进出仁者心;上下求索路漫漫,只为患者除病根;红梅傲立迎霜雪,香洒人海不争春。”

专家简介

巩凤梅,女,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于1995年9月加入济南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工作至今。曾于北京中医医院针灸、骨科进修学习。临床以“精于诊断、专于针法、显于疗效”为特点;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专业,尤以擅长运用小针刀(铍针)、火针、岐黄针等疗法,治疗颈椎病、带状疱疹、膝关节病、腱鞘炎、皮神经卡压诸症等方面疾病见长。

承担科研项目6项,2项分获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原莱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社会兼职

济南市针灸学会针灸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针灸学会疼痛与神经运动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市中医药学会针灸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针灸学会特色刺灸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委员会委员

山东针灸学会理事会理事

山东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针灸学会刺法灸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名中医药专家

济南市中医药工作表现突出个人

济南市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济南市人民医院最美职工、学科带头人

(马俊伟、刘芳、常永亮)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