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医 | 夏友伟:做值得信赖的生命“守护人”
中国网 2025-07-16 15:02:14

走进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呼吸机的报警声、监护仪的滴答声、患者不由自主的呻吟声、医护人员来来往往穿梭其中的脚步声,交织成了生命的交响曲。

作为科室主任,夏友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个年头。“这里是生与死无声却顽强较量的战场”,夏友伟说,要守护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要更快、更准地判断病情,必须要更及时地处置病情。

12年来,他严以律己,不断提升技术水平;12年来,他宽以待人,用一腔热情、满腹爱心帮助患者重建生命的希望;12年来,他凝心聚力,带领科室成员深耕专业、精益求精,做患者最值得信赖的生命“守护人”。

“转行”:生死线上

开拓重症患者救治“新天地”

3年前,70多岁的张女士(化姓)因为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被多家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无奈之下,家属联系了夏友伟,希望让老人在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方便处理后事。

“来的时候,患者全身重度水肿,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肺部、心脏、肾脏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使用大剂量活性药物的情况下,血压依然难以维持。”夏友伟回忆,“第一反应确实是,人大概率是不行了。”但接诊后,夏友伟意外发现患者竟然还有意识。

“简直太惊喜了!”夏友伟说,有意识就代表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于家属来说,其实是个两难的选择。毕竟,老人的病情危重,多家医院拒绝治疗,这个时候如果再进一步治疗,家属可能会面临人财两空的境地。”夏友伟介绍,好在,患者家属给予了他充分信任,并鼓励他“放手一搏”。

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夏友伟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治疗方案:进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第一次,血滤持续48小时,患者成功脱水30多斤。”夏友伟介绍,期间,他与科室另外两名医生轮流值班,24小时守护在患者身边,随时评估病情变化。“这其实是一个略显激进的方案,但是水肿不改善,患者多个脏器的功能也得不到改善。”经过三次床前血滤后,患者共脱水60多斤,体内再无多余水分。

随后,历经40余天的治疗,老人转危为安,多个脏器功能明显恢复。出院时,患者已经可以完全自理。

从躺在病床上等死,到生活完全自理,一次治疗,帮助张女士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时间回溯到13年前,一次选择,也让夏友伟开启了重症患者救治的“新天地”。

2012年,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始筹划建设重症医学科。新学科的筹建,相应的专业人才的匹配与培养必不可少。呼吸科医生夏友伟由此迈出了人生转折的重要一步。在医院的安排下,他前往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

“大不相同。从诊疗思路、诊疗节奏到治疗原则、病情判断等完全不一样。”说起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的区别,夏友伟感慨颇多,“以前可能更侧重于关注某一个器官,现在要从整体出发、综合判断;而且要快速、准确”。

为了尽快适应重症医学科的快节奏,也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夏友伟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反复“咀嚼”临床上遇到的每一个病例,思考主治医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给予那样的治疗。

2013年5月,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夏友伟也正式成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员。“相当于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夏友伟说,身上的担子重了,他的脚步也愈加沉稳了。每天早上7点10分,他会准时到达重症医学科病区,开启当天的查房工作。12张病床全部查完,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重症患者就像脱线的风筝,随时有坠落的风险。”夏友伟说,正因如此,查房时更要放慢速度、放大细节,“查房结束,还要与接班医生进一步沟通患者病情,严防死守这道生命最后的防线”。

精进:紧盯一线

持续推进科室标准化建设

此前,一位45岁的男性卡车司机因遭遇交通事故被紧急送往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医学科。“事故发生时,患者头部撞到了挡风玻璃上;由于受到方向盘的剧烈冲击,导致肠破裂,且部分坏死。”夏友伟介绍,由于多发伤伤情复杂,术后患者很容易出现胃肠菌群易位继发感染、腹腔内高压等并发症,轻则胃肠功能丧失,重则危及生命。

夏友伟当机立断给出了治疗目标:在确保不出现并发症的前提下,为患者各脏器的功能恢复争取时间。患者进入重症医学科不到10分钟,评估胃肠功能、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描述起来其实很简单,但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危急的状态。”夏友伟介绍,鉴于患者部分肠坏死,肠功能较差,前期,医护人员每隔2小时就会给患者做一次系统评估,并结合患者肠道运动、耐受等情况,适时调整药物。

经过近40天的努力,患者转危为安,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并在1周后顺利出院。期间,未出现任何并发症。这次成功救治,也是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次成功实践。

“医疗技术的进步,需要求知若渴的精神,需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需要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夏友伟介绍,多年来,科室发展一直坚持三个维度:“熟悉国内一线、对标省内前列、争创全市领先”的发展思路,眼睛紧盯国内一线、省内前列的重症医学知名专科,结合科室特点,对标查找差距。

为了能够快速提升科室能力水平,科室与千佛山医院、省立医院、齐鲁医院等省内多家知名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指导科室工作,不断提升科室管理。同时,科室还对标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专科能力建设指标,制定了自查量表,进一步提升了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每周四上午固定为学习日,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制度、学规范、学指南;组织开展短期学习班,鼓励医护人员积极进修。此外,夏友伟还创新推出了“科室大讲堂”,科室医生围绕学科内容轮流上台“讲课”。“我们考虑到,单纯地灌输知识,效果并不理想;让医生变成‘讲师’,上台讲课,这种形式反而更能刺激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强了,专业水平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夏友伟笑道。

一系列有效举措的落地实施,极大促进了科室的发展。近年来,在夏友伟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相继开展了枸橼酸抗凝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经皮气管切开、重症超声等一系列新技术;对于重症感染、脓毒症休克、营养支持、呼吸衰竭、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创伤、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重症的救治能力不断提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每年救治患者达400余例。

疗愈:角色互换

“把患者当家人一样看待”

一位70多岁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衰,只能长期卧床。住院期间,患者的儿子突发脑溢血,也入院接受治疗。此后一段时间,患者便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了解情况后,夏友伟带领科室医务人员,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任务,每天帮老人买饭、洗脸洗手、换洗因大小便失禁而弄脏的衣物等,事无巨细。

期间,恰逢老人的生日,夏友伟还组织科室的医护人员为老人在病房里过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生日。“每一名重症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家属把患者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好患者。”夏友伟说道。

事实上,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且伴有多脏器功能受损,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观察,随时准备紧急救援。这对于医护人员的精力、体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夏友伟依然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放在重要位置。他说:危重症患者大部分意识不清楚,不能自我表达,“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仅仅看到疾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患病的人。只有看到了人,才能看好病。”

为此,面对患者时,他总是尽可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治疗时,夏友伟强调要观全局,不能只注重当下的病情,更要考虑患者预后的生命质量。“就像那位因交通事故导致肠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如果只是单纯地考虑并发症的问题,而不注重肠功能的重建,患者可能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甚至一辈子遭受肠胃失调的痛苦。”夏友伟说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治疗的意义和目的又该如何评定呢?”

面对患者家属时,夏友伟同样抱有一颗“同理心”。每次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时,他总是不厌其烦,把复杂多变的病情转化成浅显易懂的词汇,一遍、两遍、三遍……重复讲解,尽可能消除家属的疑虑。

“如果患者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跟他沟通”“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医生怎么跟你沟通”,日常工作中,夏友伟总是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提醒科室成员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些琐碎的叮嘱,医护人员记在了心里,并逐渐化作日常的“常规操作”;而医护人员细微的努力,患者和家属也都看在了眼里。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纷至沓来,夏友伟却不为所动,他收起所有的感谢和赞美,再次投身到病房里。

“越干越爱临床。”躬耕医学17载,夏友伟身上早已褪去了年少时的迷茫,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忱,他说:“往后余生,努力做一个有良心、有温度的医生。”

专家简介

夏友伟,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长期工作在重症一线,对各类急危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脓毒症休克、重症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发表SCI1篇,核心期刊4篇,出版论著2部,科研1项。

社会兼职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急救治装备分会常委

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康复多学科联合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东省患者安全管理协会重症医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血液净化分会常委

山东省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委员常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休克与脓毒症分会常委

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济南医学会重症分会委员

济南市重症质控中心成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医疗卫生行业高层次人才

泉城最美医师(提名)

济南市医疗管理工作突出个人

(马俊伟、刘芳、刘庆乐)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