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座城市的缘分往往就是不经意间的相遇,一句“来了就当在自家”,一次热情的拍摄,让来自安徽的游客胡晓芹与日照这座海滨之城,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四年前,从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远道而来的游客胡晓芹,在日照的旅途中,与日照的热心摄影师赵洪强、成林两人不期而遇。在海边,他们为胡晓芹母女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里,胡晓芹与女儿或相互依偎站在沙滩上,或面向大海张开双臂,每一个瞬间都洋溢着幸福与温馨。
时光匆匆流转,四年后的7月,当胡晓芹再度踏上日照这片土地,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并再次联系到了两位摄影师。赵洪强与成林依旧热情如初,再次举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她们。快门声清脆响起,将这份跨越了四年的真挚情谊,永远定格成一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
胡晓芹也将自己与日照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游记《山海四年:与海的温暖约定》,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日照的眷恋与热爱,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山海的深情。
《山海四年:与海的温暖约定》
PART 01
初遇:山海之间的意外馈赠
四年前的清晨,天未亮透,我已牵着丫宝站在任家台礁石公园的海岸边。风裹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浪涛拍击礁石如千万面鼓齐擂,身后游人的笑语混着海风,织成鲜活晨曲。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金寨的大山。见惯了青山溪流的我们,被大海的磅礴温柔震撼。前一晚民宿老板娘端来的热饺子、陌生海鲜,还有那句“来了就当在自家”,让初到异乡的忐忑消散大半。
看天边乌云被金光推开时,丫宝指着浪花尖叫,我却因忘带自拍杆没法拍合影而遗憾。这时,两个扛相机的身影闯入视线——他们或蹲或仰,专注得仿佛要收尽山海。我鼓足勇气求助,戴眼镜的成林老师立刻应道,“没问题!”另一位赵洪强老师还帮丫宝理了裙摆。
那天我们穿着同款花裙,在初阳下笑眯了眼。赵老师从礁石缝挖出海蛎子给丫宝,小姑娘咬了一口笑说,“像大海在嘴巴里跳舞!”他们为我们拍了一组照片,从礁石到灯塔,把海边的景致都收进了镜头。
离开时,丫宝攥着赵老师捡的贝壳。回到金寨,总会看到日照的新闻,看着熟悉的海岸,我总惦记着,那两位摄影师还好吗?浪花是否仍在拍打礁石?
PART 02
重逢:时光里的不变与变
今年暑假,丫宝早就在日历上备注好了前往日照的行程。我犹豫再三,终于给四年前存下的微信的两位老师发了消息,“还记得礁石公园的金寨娘俩吗?想请你们再拍张合影。”
成老师回了两个字,“欢迎!”,赵老师发来欢呼表情。再次踏上日照,民宿老板娘一眼认出我们,“丫宝都长这么高了!”她端来的鲅鱼饺子仍冒着热气,只是头发剪短了些。
次日清晨,灯塔下两个熟悉身影等候着——成老师依旧戴眼镜、背大背包,赵老师的相机旁多了无人机。“丫宝都成大姑娘了!”成老师笑着说。丫宝指着无人机好奇,“能拍到海里的鱼吗?”
海还是那片海,礁石青苔厚了些,灯塔漆色新了点。站在老地方,看丫宝高了一个头的身影,忽然懂了时光从未走远。成老师指着旧景,“再拍一张,看看时光藏了多少秘密。”快门按下时,丫宝忽然问,“赵叔叔,今天还能挖蛤蜊吗?”赵老师掏出小铲子,“等着,给你挖一大筐!”
PART 03
光影:熟悉里的陌生之美
拍完日出,我们跟着去了森林公园。铁轨泛着旧光,小马驹甩着尾巴,孔雀拖着尾羽踱步。成老师让我们沿铁轨走,“影子落在上面,像时光在跟着跑。”赵老师操控无人机,把我们的身影与铁轨拍得格外奇妙。
忽然,阳光如金线穿透枝叶,成老师立刻蹲拍,“你们带了好运气!”我们换上粉裙,在光里奔跑旋转,两位老师抓拍不停。赵老师笑着说,“这些都是美好回忆。”
拍摄结束,成老师和赵老师盛情邀请一起聚餐,“来了就是客!”餐厅窗外海浪轻拍沙滩,桌上的菜透着山东人的实在——红烧土鸡是家乡味,石斑鱼鲜得带海的清甜,烤串的烟火气勾人食欲。丫宝面前的山药糕淋着草莓酱,像极了海边晚霞。
成老师说道,“咱山东喝酒有讲究,接风酒、情谊酒、圆满酒,你随意就好。”饭桌上他们总给丫宝夹菜,赵老师还让她闻啤酒泡沫,“这是混着海风的味道。”
聊到兴头,席间有人笑说,“你们这跨山海的交情,比酒还醇厚。”窗外浪声依旧,心里的热乎劲比酒还暖。
PART 04
约定:从海到山的回响
“美不在远方,在发现美的眼睛。”回到金寨,我翻出旧相机,看着晨雾中的村庄忽然明白:家门口的竹林溪流,换个角度都是惊喜。
丫宝把新旧照片贴在墙上,两张照片里我们站在同块礁石,只是她已能够到我的肩膀。“秋天来拍落叶好不好?”她指着照片问。我笑着点头。这场跨越四年的约定,是与海的约定,更是与温暖的约定。从大山到大海,美永远在路上,懂得欣赏的心跳,永远年轻。
这段始于旅行,因真诚而长久延续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游客与日照这座城市的美好邂逅。正成为日照这座海滨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温情互动的鲜活而生动的注脚,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领略这份独特的魅力,感受着日照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温暖与柔情!
(来源: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