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宁医学院生命科学馆,一场特殊的开课仪式正在举行。医学生们庄严肃穆地站在于叔奎老师铜像前,向“无言良师”默哀献花。在实验室,师生肃立在无语良师周围,庄严宣誓,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铭记心间。这不是普通的专业课,而是一堂由基础医学院党委精心设计的“党建+思政+专业”融合课。
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委深耕“三医”党建品牌建设,以“医心医德”铸魂、“医心微火”赋能、“医心医路”筑梦,形成“思想引领、实践淬炼、文化浸润”的育人体系,让鲜红的党旗在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高高飘扬。
“医心医德”铸魂:让冰冷标本成为有温度的思政课
“当我在生命科学馆看到那些器官标本时,突然明白医学不仅是手术刀下的技术,更要有对生命的敬畏。”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徐正光在参加解剖学开课仪式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的感悟。这个由学院党委策划的品牌活动,将解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把原本冰冷的解剖课变成了充满温度的思想教育课。
在生命科学馆,党员教师史老师正带着学生们参观于叔奎纪念厅。“于书记临终前毅然决定捐献遗体,用最后的生命为医学教育做贡献。”史老师的讲述让学生们眼眶湿润。
在《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同频共振。讲解解剖知识的同时,更通过无言良师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医者仁心”的职业内涵。有学生在课后笔记中写道:“当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大体老师,突然明白手中的解剖刀不仅要精准,更要承载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比知识更珍贵的开学礼物。”
每年清明时节,学院都会举办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献花默哀,聆听党员教师讲述于书记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分量。”学生说。这种将党员奉献精神与医学伦理教育结合的仪式,让抽象的“为人民服务”转化为具象的职业追求,该活动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文化铸魂”育人模式。
“医心微火”赋能:让志愿服务成为立德树人的试金石
“奶奶,您看这个图,这是教您怎么快速识别心梗症状的。”在济宁北湖社区广场上,“青柠”生命文化科普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在向老人讲解健康知识。这支由学院党委牵头成立的队伍,如今已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医学科普品牌。
“最初我们习惯用专业术语讲解,结果大爷大妈们听得云里雾里。”队长董潞莹笑着回忆,“是指导教师教会我们用‘土话’讲科普,用身边实例讲。”学院党委建立了“党建+专业+科普”三维模式,不仅选派优秀教师党员担任指导,还协调生命科学馆等资源,策划了“健康启蒙,快乐成长”医学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在“中国心梗救治日”、“世界急救日”等活动中,党员师生们更是把党建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他们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发放自编的《心梗预防与急救指南》科普手册,推动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的普及,引导公民提升健康知识水平。这种“有温度、有深度、有亮度”的志愿服务,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子。
“医心医路”筑梦:让科创竞赛成为铸魂育人的练兵场
“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真的是太棒啦,通过情景剧还能展现T细胞和B细胞之间功能和作用!”在基础医学创新文化节上,一部名为《免疫军队保障生活》的参赛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创作者是一群2022级的医学生。“我们创作时,融入趣味表达,剧情演绎。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知识更易接受,同时我们想通过作品展示免疫系统像党员一样冲锋在前的精神。”队长刘颖超说。
这个已连续举办五届的文化节,如今已成为学校“以赛促学、以美育人”的金字招牌。学院党委创新设计了“思想引领、资源整合、价值感召、实践淬炼”四大机制,在13项科创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解剖绘图大赛上,学生们用艺术笔触描绘人体结构,评委不仅看专业精度,还看作品是否体现“医者仁心和绘画艺术”;生化歌曲大赛中,同学们把枯燥的生化反应谱成歌曲,将音乐之声与医学之美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在“摸骨大赛”备赛期间,解剖教研室的党员教师们主动牺牲休息时间,开放实验室并整理标本供学生练习。“辨认骨骼不是机械记忆,而是要融入临床关怀。”党员教师景老师的话让学生们茅塞顿开。这种将专业训练与医德培养结合的方式,让竞赛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比拼。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在各支部老师指导下取得了优异成绩。2025年获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技能与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2024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数字形态学读片和数字解剖标本辨识技能大赛中获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及人体解剖学赛道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北赛区二等奖两项。这些成绩背后,都体现了思想引领的力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节正在悄然改变着医学生的思维方式。2020级学生赖伊雯在参加“我与实验动物的故事”征文比赛时,受党员教师“永怀敬畏之心”的启发,将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与科研伦理结合,写出了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以前觉得科研就是发论文,现在明白还要有对生命的敬畏。”赖伊雯说。
从生命科学馆的庄严宣誓,到社区街头的科普宣讲,再到科创赛场的创意比拼,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委正用“三医”品牌编织起一张全环境育人的网络。在这里,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解剖刀下的专注、科普教育里的温情、竞赛作品中的担当。
当医学生们在党旗辉映下触摸生命、服务社会、创新突破时,“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也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或许就是高质量党建引领医学人才培养的真正意义——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医学生,都能带着一颗滚烫的“医心”,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文/冯是越,图/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