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马上吃点主食,下午直接来门诊找我!”山东健康集团莱芜中心医院神经内分泌二科主任张焕莉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电话那头,是一位反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此前曾在该科住院治疗,近日血糖波动异常。张焕莉一边指导患者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边叮嘱注意事项:“不是打完电话就完事,后续状态还要持续关注。”
这种“超长待机”的健康管理,在神经内分泌二科早已是常态。从住院精治到出院追踪,医护团队用“医疗+管理”护航,为患者点亮健康之路。谁能想到,14年前,这还是一个仅敢收治轻症、面对重症常感无力的“小科室”?
传承:坚守“有事一起扛”精神
2011年4月1日,在老病房楼一角,神经内分泌二科成立。首任主任吴庚平带领科室人员,艰难起步,科室患者大多维持在10多个。科室虽命名“神经内分泌”,主攻神经系统疾病,兼顾内分泌疾病,但受限于技术和人力,只能收治轻症。遇上重症及疑难患者,往往只能无奈转院。
2012年,任博主任接过接力棒。面对“人员荒”与“技术荒”,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干!”“最困难时,任主任带着我们白天管理患者、晚上钻研业务,守护我们的患者,保证医疗安全。”张焕莉回忆,“他有近三年时间,24小时‘钉’在科室,基本以科室为家。”
“科风是根。从吴主任、任主任起,‘有事一起扛’的基因就烙下了。”作为继任者,张焕莉同样以身作则:门诊缺人,她顶上去;同事忙不过来,她主动替班,哪里需要上哪里。
无声的行动是最好的动员令。在主任们的感召下,科室拧成一股绳。忙起来,医生们随叫随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碰上急症手术,值班大夫负责患者谈病情、送手术、写病历,白班医生主动留下照看病房,确保住院其他病人安全,大家分工协作,毫无怨言。”团队精神深入骨髓。介入组的医生更是“铁打的营盘”。只要手术排上,无论刚下夜班还是本该休息,查完房、处理完急事,稍作休整便又披挂上阵。正是这种“白+黑”的坚守,为技术攻坚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突破:技术攻坚实现“并跑”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科室构建了“分层锻造”体系:新医生必轮转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科,筑牢全科基础;骨干医生定向进修,赴齐鲁医院精研神经内科,到千佛山医院深造肌电图;每周雷打不动的病例讨论会,遇上特殊病例随时加开“专场”,微信群即时分享前沿文献——近三年累计组织学习超150场。
“以前遇到稍微复杂的血管病患者,需请专家协助指导治疗,现在我们的介入团队已经能独立熟练的完成颅内外支架成形术、急症闭塞血管取栓术、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等介入手术。”张焕莉感慨万千。
技术突破接踵而至,静脉溶栓、介入手术,科室逐步构建起“急救-介入-康复”全链条卒中单元。2022年,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正式授牌,标志着科室救治能力得到认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率明显升高。
技术的飞跃,在生死时速中彰显价值。今年2月,73岁的高大爷吃晚饭时突然昏迷,在外院行颅脑CT排除脑出血,120立即转诊至我院,急诊行头颈部CTA显示基底动脉闭塞,双侧瞳孔不等大,命悬一线。“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死亡率100%。”张焕莉回忆。团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从到院到股动脉穿刺仅用60分钟,成功取栓。两周后,高大爷独立行走出院,家人及患者多次感激医务人员救回患者性命,治疗效果好,未留后遗症,复查时紧握医生的手哽咽:“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协作:多学科攥紧“生命拳头”
重症救治的成功,离不开医院强大的多学科协作(MDT)支撑。这成为科室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2025年一个凌晨,警报刺破宁静。一名72岁的脑梗住院患者突发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骤降至危急的44g/L,陷入失血性休克,随时有生命危象。值班医生迅速吹响“集结号”,ICU、消化科、血库火速响应。积极联系相关科室沟通病情,并迅速将患者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紧急配血、抗休克及对症治疗,最终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放在以前,我们可能束手无策,现在,我们有底气说‘能治’!”张焕莉语气坚定。
近五年获评医院“先进护理单元”、“医疗质控示范科室”,集团考核稳居前列……墙上的奖牌默默诉说着团队的成长。但他们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建高地,打造区域性神经介入培训基地,赋能基层;强管理,深化糖尿病-脑卒中联合管理路径,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守护。拓服务,推动远程随访系统,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距离,惠及居家患者。
“从10多个患者到50多个患者,从转院出去到抢救成功,我们用14年证明:小科室也能有大作为。”张焕莉站在科室走廊,看着医护人员穿梭的身影,“下一个十四年,我们要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把我们科做大做强,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臧涛、冯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