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平台聚力:济宁医学院打造产学研教协同创新高地
中国网 2025-07-01 16:55:27

在济宁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的实验室里,残障人士可以在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实现下地行走,脑卒中患者在古风VR游戏中完成康复训练,智能康复按摩椅精准模拟中医推拿的“揉按”手法,为患者疏通筋络……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是学院“医工融合智能康复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6大产学研教平台聚力创新的日常缩影。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学院构建起全链条产学研教生态,将前沿科技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康复医疗的新力量。

破题起势——医工反哺点燃星火

“把驾驶室变成‘健康舱’,这是我们的‘跨界初体验’。”康复医学院康复工程教研室主任、山东省发改委医工融合智能康复设备关键技术山东省工程中心副主任王友权介绍。2019年,康复医学院的一项创新实践令人瞩目。他们将医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当地工业发展,在混凝土泵车驾驶室里,驾驶员能根据自身身形调整座椅;装载机的操控手柄设计得舒适宜人,即便长时间操作也不易疲劳。

这项将医学健康理念融入工程机械操作驾驶的改造,让学院荣获山东省企业创新奖。正如王友权主任所说:“正是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落地实力,后面的平台建设才得以顺利推进。”

进入21世纪20年代,全球康复工程与高端医疗设备技术迅猛发展,美敦力、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康复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3D打印医疗植入物等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上长期依赖进口。

康复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深刻认识到:“高端医疗技术买不来,学也学不来。”于是,他们开始全面布局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教平台建设,立志实现高端医疗装备和医疗技术国产化。

2022年,康复工程专业正式招生,致力于培养医工结合的高端复合型康复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学院与国内康复医疗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翔宇医疗、中科先进院等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随后,通过教育厅审批,设立了“山东省智能康复工程研究中心”,开启人工智能康复医疗技术的研究之旅。

作为地方高校,2023年,学院与济宁市科技局、中科先进院济宁分院合作建立“济宁市医疗康复技术创新中心”,根据地方发展需求灵活调整研究方向。2024年,为服务山东经济主战场,学院瞄准康复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成立“医工融合智能康复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此外,“济宁市关节与运动康复工程重点实验室”也相继成立,深耕基础研究。

“医工融合是交叉性学科,需要学校老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走进来,才能培养真正的交叉性人才。”王主任说。2025年,2个双师型基地的建立,为交叉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学院产学研教平台已承担国家基金科研项目2项、省自然基金科研项目2项、山东省中医药计划项目3项、山东省医疗卫生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6项、山东省社会科学类项目2项。

随后,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活力奔涌——学子创意绽放光芒

“它不仅能把图书自动翻译成盲文,还能通过语音交互和点显器与盲童对话。”康复医学院康复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苗俊清正在介绍自己独立设计研发的盲文早教机。得益于在产学研教平台的实践,苗俊清有机会将理论进一步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

“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数据分析语音合成识别等技术,这款盲文早教机能帮助视障儿童用最高效率掌握盲文技能,还可以运用数据分析为用户生成独一无二的学习计划。”苗俊清说。

在第21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上,盲文早教机获得了三等奖。而像这样来自学生的创新成果,在康复医学院还有很多。

来自康复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刘蕾团队的手语翻译手套,为听障人士提供了消除沟通障碍的新方案。凭借双向翻译、多语言互换、便携智联等优势,这款多功能手语翻译器获得了辅具大赛校级一等奖。

手语翻译手套内置了多种传感器,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跟踪手指的姿势和手套的运动轨迹,实现手语与语音、文字之间的双向转换。

“听障人士借助手套来表达手语,手套将这些动作翻译成文字或语音,使得健全人士能够阅读或听取;与此同时,健全人的语音或文字信息亦可通过手套转换成手语动画,便于听障人士理解。”刘蕾介绍。

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康复游戏、融合清代名医黄元御气机升降理论的智能康复按摩椅、结合康复治疗理念的智能鼠标、中医按摩机器人、智能轮椅的自动导航、为盲人服务的自动导航站等陆续开花结果。3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康复技能大赛2项金奖,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5项奖项——实验室墙上的荣誉证书,记录着“后浪”们的奔涌轨迹。

“我们不是在做‘作业’,是在解决真问题。”指导老师张晓远举起学生设计的智能鼠标,滚轮处的凸起恰是人体虎口穴位弧度,“当你用这个鼠标时,指尖按压的不仅是按键,更是康复医学的温度。”

近期,学院在医工交叉领域再传捷报:在山东省金相设计大赛中斩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其中3项作品晋级国赛;与法医团队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法医学”项目,不仅拿下省赛一等奖,更成功入围国赛。这些成绩充分印证了产学研教平台对创新的强大赋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的全链条支撑,让学生不仅能“做作业”,更能“解决真问题”。

向新而行——开源共享破壁攻坚

“平台建设初期,协调产学研三方如同解九连环,”王主任回忆道,“那时需整合科研、教学、产业等多方面资源与人员,对团队综合能力要求高,还要协调各方利益与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也曾是团队面临的难题。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落地、生产工艺等多环节的难题,让创新成果的转化之路充满艰辛。同时,医学的细腻温度与工程的精准理性之间的知识断层,也让团队在研发初期举步维艰。

破局的关键,在于团队对事业的纯粹热爱。有人自掏费用垫付款项,有人用暖水袋焐着肩膀加班工作,实验室的灯光连续多天未熄,有人趴在键盘上睡着……这种凝聚力,让团队在重重困境中始终保有向上的动能。

在明确研究方向时,团队紧紧锚定山东省十强产业规划,将“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作为核心目标,以应用驱动技术研发。与翔宇医疗、中科先进院等企业的合作,不仅是技术与生产的对接,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

尤为可贵的是,团队秉持“技术普惠”理念,将部分成果无偿开源。“我们的目标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开源让更多人参与到国产康复技术的创新中来。”王主任认为,技术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高校平台建设的初衷是服务社会,因此愿意无偿分享技术,促进技术推广与行业发展。于是,按摩椅核心控制技术算法对中小型企业无偿开放,康复游戏技术成果免费公开,智能鼠标免费公开……

问君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济宁医学院康复医学院构建紧密联动的产学研教融合生态,开辟了独特的创新赛道。它不仅有力驱动了智能康复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了兼具医学与工程素养的复合人才,更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惠及患者的康复实效,为中国康复医疗实现智能化升级与普惠化覆盖打开了新的可能。(文/冯是越)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