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固有路径的深耕,更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外看”,在跨域对话中汲取创新动能。
近日,济南高新区以“科创赋能·人才砺新”为主题,组织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赴武汉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深度研学,这是继今年3月份杭州“六小龙”研学后,高新区推动政企学研深度融合的又一力作。
这场跨越地域的智慧碰撞,又藏着怎样的新思路呢?
向外看
3月中旬,高新区工商联组织企业家赴杭州开展“向外看,再出发”主题研学活动,2天半时间里,60余名企业家深入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六小龙”企业,在机器狗研发车间、AI穿戴设备实验室、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中心等场景中,触摸前沿技术的脉搏。
如果说杭州之行聚焦于技术前沿,那么武汉研学则将视野延伸至商业实战与产业协同,相比之下,珞珈山下的这次培训更加贴近商业实战和产业前沿,让参训人员直呼“过瘾”。
武汉是中国中部“重镇”,从汽车、激光等高端制造产业,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结构和济南有很高的相似性,对济南企业而言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在华工科技参观交流)
这一次的武汉之行,紧紧围绕实战的“三融合”设计,即“硬科技+软实力”融合,“校内教授+校外导师”融合,“理论学习+场景验证”融合。参训企业既有中国重汽、临工重机、金现代、福瑞达、国网智能、确信信息等行业重点企业,又有舜丰生物、华云三维、中科先进、北理工前沿院等高精尖企业,还有正云信息、深蓝智谱、东旭数字、和远智能等创业型企业。
(参观小米集团武汉总部)
在小米集团武汉总部,企业家们见证了“跨界创新”如何重构产业边界——小米通过“手机×AIoT”战略,将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与新零售深度融合,打造出万亿级生态链;在华工激光,激光切割技术的精度与效率令人震撼,其“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渗透至汽车、航空、船舶等高端制造领域;长江电气的智能电网项目,则通过“数字孪生+AI运维”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些案例让济南企业家意识到:技术创新必须与场景化应用结合,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价值转化。
对比之下,济南企业的短板愈发清晰:技术商业化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路径单一、供应链协同效率偏低。山东德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红坦言:“我们深耕细胞领域多年,但公司发展始终跳不出自己熟悉的细胞领域,缺乏多元化布局的视野,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
“有差距”,可能是所有企业家都有的一种体会。
这种差距,正是济南高新区推动“向外看”的深层动因——唯有跳出舒适区,才能在对比中找准定位,在交流中突破瓶颈。
对标学
这次的武汉之行绝非“走马观花”,而是以“问题导向”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学习-场景验证-资源对接”的闭环体系。在武汉培训中,课程设置紧扣企业痛点: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帮助企业预判政策风向;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解码技术变革的底层逻辑;商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提供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工具箱。
(私享会上,就“企业全球化”进行观点碰撞)
中国重汽集团首席技师毕耜帅在参观小米汽车生产线后直言:“75%的自动化率、模块化生产模式,正是我们重卡制造升级的方向。”这种“带着问题学、带着方案回”的模式,让培训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对标学,济南高新区企业家、高端人才带着开拓视野、打开思路的初心,更抱着对接资源、助力企业更上层楼的愿景。
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张金山直言:“这次培训我是带着问题来的。”经过实地考察,武汉的几家企业都在商业价值转化方面有独创经验,他要把所学所见带回去,应用于商业实战。
济南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融资租赁模式的研讨,找到了破解高技术产品推广难题的钥匙,公司总经理钟新华说:“过去,公司上下对商业模式都不够重视,我们要尽快做出调整。”
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善睿表示,武汉大学邓新明教授讲授的《商业创新与价值创造》,传授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公司价值梳理乃至数字化转型之路怎么走,这都是临工重机管理层一直在求索的问题。理论讲解之后,邓新明现场帮临工重机梳理相关问题的框架,很多地方让张善睿茅塞顿开。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助力”的生态,正是济南高新区打造“创新共同体”的缩影。
开新局
政府政策引导、高校科研支撑、市场需求倒逼与产业集群协同形成的“四螺旋”创新机制,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济南高新区的“向外看”战略,本质是以人才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跃迁。根据《济南高新区人才工作“三年突破”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将突破45万人,其中硕博高层次人才1万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高新区构建的“五大机制”:以赛引才、以才引才的柔性引智模式,让全球顶尖人才“为我所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攻关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在两次研学中,这种人才战略的成效已初现端倪。参训的60名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中,既有深耕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也有瞄准前沿赛道的“新锐力量”。他们的跨界交流,不仅催生了技术合作的可能,更推动了产业思维的迭代。例如,人机协和董事长谭明旭在接触云深处科技的机器狗技术后,计划将其应用于空间识别算法的二次开发;临工重机计划邀请武大专家“智脑”到济南深入交流,为公司规划远期发展方向。
从杭州到武汉,济南高新区的“向外看”战略已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通过跨域研学打破认知边界,通过实战培训提升创新能级,通过人才集聚夯实发展根基。这种“走出去-引进来-融进去”的循环,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来源:济南高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