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方 | 山东武城:智收丰藏“麦”向丰收
中国网 2025-06-13 16:23:14

6月12日,德州市武城县甲马营镇“种粮大户”王凯霖开始收麦了。“看,这是收割机每隔5分钟传回来的现场照片,这是运粮车的行驶轨迹。”看着智慧大屏上的滚滚麦浪,这位90后新农人胸有成竹,“1.7万亩麦田,四五十台收割机开足马力,预计3天全部收割完”!

“种粮大户”王凯霖正在电脑上查看麦田实时收割情况

不用到麦田,就能实时掌握小麦收割情况,这得益于王凯霖的“智慧种田”实践。

自2021年以来,王凯霖成立山东乡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先后在武城县甲马营镇、鲁权屯镇等地流转了1.7万亩农田,种植小麦、玉米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王凯霖逐渐发现在监管层面愈发力不从心。

事实上,不光王凯霖,很多“种粮大户”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为助力区域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甲马营镇着力引导农户提升“智慧”农业管理水平,受此启发,王凯霖开始从“智”上下功夫。

“先是启用了无人机巡田,一台无人机1分钟可以巡查两亩地,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无人机反馈回来的现场画面,可以清晰看到作物的生长情况,帮助我们快速判断病虫害。”王凯霖介绍,2023年以来,他又启用了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在生产设备上安装监控设备,可随时监测、记录设备作业情况。“比如,播种阶段,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安装监控设备,一方面可以精准定位,防止错播、漏播;另一方面,可以监测播种的深度,保证作业质量。”

如今,正值麦收时节,王凯霖又将监控设备安装到收割机、运粮车上。由此一来,即便不出门,王凯霖也能随时看到每辆收割机收割作业时的车速、割茬的高度,运粮车行驶的路线、小麦的收运情况等。

近年来,武城县大力开展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主要推广使用平移自走喷灌机、微喷滴灌带等水肥一体技术,实现肥随水走。结合这一契机,王凯霖还引进了密植滴灌技术,通过在农田里铺设滴灌带,解决了灌溉难题,实现了灌溉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采用密植滴灌技术后,小麦单季产量每亩大概增收100-200斤,玉米每亩大约增收200-300斤。”

科学技术的赋能,让“丰收”的愿景一步步走进现实。农户盼丰收,更盼丰产。

前不久,李家户镇英庄村的农户张先生将2980公斤小麦“存”到了当地的“粮食商行”内,存期一年。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当下的市场价售卖,每斤小麦1.18元,他能一次性拿到7032.8元。但是,把小麦存到“粮食商行”一年,到期取款时,每斤小麦可以收4分钱的“利息”;不仅如此,他还能拿到“粮食商行”给的55元钱的运输费,以及150斤麦种。“算下来,能多赚300多块钱呢。”

2019年底,武城县借助成为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的契机,对接县内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立“粮食商行”。众祥农业公司成为首个入选的农业经营主体。

“在‘粮食商行’,农户可结合自身情况,像在银行存钱一样选择‘活期型、定期型、入股型’等不同的存储方式,从而获得一定的分红和利息,以增加收入。”公司副总经理张基民介绍,此外,“粮食商行”还可以为农户提供代烘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晒粮难”“潮粮售卖难”等难题,有效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

众祥农业公司内,烘干机正马不停蹄烘干小麦。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李家户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整合李家户镇大王庄、党庄等7个村的帮扶资金共计350万元,建设了总储存量达8000吨的李家户镇粮食自动化仓储项目,进一步助力粮食增值、农户增收和节粮减损。

科技“智”理沃野,粮安“链”通四方。武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正“麦”向新的丰收。(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