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艺航,是胜利派出所的一名基层民警。从参加工作到今天,已经8个多月了。初入警营时,我总以为“铸警魂”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直到我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了8个月后我才明白:原来警魂的光芒,早已融入每一次出警的坚定脚步里,镌刻在每一句与群众沟通的温暖话语中,甚至是凌晨三点值班室那盏永不熄灭的灯光里。今天,我想以“青春”为名,和大家分享三个关于“成长”的小故事。
第一次出警:规范执法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记得去年8月的一个雨夜,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跟师傅出的第一起警,便让我终身难忘。两位老人因菜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休,双方子女闻讯赶来后吵得不可开交。
当我们冒雨抵达现场时,刺耳的争吵声裹挟着泥腥味扑面而来,七八个村民围在一起推搡叫嚷,场面十分混乱。那时的我攥着执法记录仪的手愣在了空中,脑海里不断回想培训时学过的“执法规范流程”:亮明身份、分开当事人、固定证据、普法调解……可要真正开口时,我却说不出话。
师傅见状,立刻接过话头:“大哥大姐,咱们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先消消气,有话慢慢说。”他一边安抚众人情绪,一边引导双方查看土地证、丈量边界,全程用方言耐心解释《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各自退让一步,这场风波得以和平解决。
回程路上,师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要让群众既看见法理,也感受的到情理。”那一刻我豁然开朗:规范执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专业和温度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现在的我,每次出警前都会仔细检查装备是否齐全,调解纠纷时会主动给群众倒上一杯热水——这些细节不是束缚,而是我守护正义的“铠甲”。
凌晨三点的电话: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
今年春节前的一个凌晨,我在值班室接到一通带着哭腔的电话:“警察同志,我放在电动车筐里的腊肉被偷了!”报警人是位70多岁的老人,那两块腊肉是她攒了半年的,为过年准备的年货。
说实话,起初我有些犹豫:这类小案件侦破难度大,何况已是凌晨三点。但看着老人在值班室里抹眼泪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我奶奶说的那句“年关难过,腊肉是盼头”。于是,我和同事打着手电筒,沿着老人回家的路线一寸寸排查,终于在巷口垃圾桶旁找到了被丢弃的腊肉——原来只是流浪狗叼走了包装纸。当我们把腊肉包好送回时,老人哽咽着说“你们比我亲孙子还上心!”离开时,老人一直站在门口,目送我们远去,久久不愿转身。
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七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在基层,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群众的每一次求助都是“置顶”的任务。现在的我,会认真处理每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帮钥匙锁在家里的独居老人开门、护送迷路的学龄前儿童回家、甚至是帮居民寻找跑丢的宠物狗——因为我深知,这是群众对我们无比珍贵的信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藏蓝“后浪”的成长密码:我的“万能师傅团”
在派出所,最幸运的事是遇到一群“万能师傅”:社区民警教会我用方言和大爷大妈拉家常,副所长吴哥经常给我讲述执法规范与法律法规,就连食堂的大姨都会提醒我“出警别穿新皮鞋,容易踩泥”。
上个月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当事人突然情绪失控挥起板凳,毫无经验的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却被旭哥一把拽到身后。他挡在我身前说:“有话好好说,不要冲动。”后来我才知道,旭哥当年曾空手夺过嫌疑人的菜刀。这些平凡的战友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基层派出所不是“青春的过渡站”,而是锤炼警魂的“炼钢炉”。
如今的我,跟着师傅们学会了调解纠纷时“先听三分理,再断七分情”,学会了用“警民联系卡”搭建信任桥梁,更学会了在加班熬夜时给同事泡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原来团队意识不是口号,是暴雨中及时递来的雨伞,是审讯室里默契的眼神交流,是平凡岁月里相互扶持的点点滴滴。
青春的答案,写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八个月前,我怀揣“成为英雄”的憧憬走进警营;八个月后,我终于懂得:真正的“警魂”,是规范执法时的一丝不苟,是服务群众时的初心如炬,是团队协作时的守望相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民警,或许我成不了聚光灯下的“超级英雄”,但可以做群众身边的“微光守护者”——用青春的热血守护万家灯火,用平凡的坚守诠释藏蓝担当。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基层派出所这片“小天地”里,书写属于我们这代青年民警的“大青春”!谢谢大家!(济南市莱芜区公安分局胜利派出所袁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