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 皆思来之不易——家风中的双重馈赠
中国网 2025-05-20 10:08:49

在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孟令君和黄佳博温馨而又平凡的小家庭中,流淌着一股淳朴而坚韧的家风。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但那份朴素却如同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她们,构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

父母的“手作”时光

孟令君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父亲总说万物有灵,“一粥一饭,皆思来之不易”,这个理念渗透在父母对旧物的态度里。记得十岁那年,孟令君的书包拉链坏了,趴在缝纫机前看着母亲将废弃牛仔裤的铜扣拆下,一针一线缝制成独特的搭扣。“你看,这可比新拉链结实多了。”她布满老茧的手指灵巧翻飞,铜扣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只书包陪伴孟令君读完整个中学,成了勤俭最好的注脚。直到去年,父亲还会骑着那辆“飞鸽牌”自行车。这辆不知道经历过几次大修的“老伙计”,车铃是用铜钥匙改制的,车筐是铁丝编织的,连刹车皮都是他亲手用废旧轮胎裁剪的。邻居们常打趣这是“百变金刚”,父亲却笑呵呵拍着坐垫:“铁骨铮铮,再跑十年没问题,时代好了,但别忘了老物件的魂儿。”

石油系统的一脉相承

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孟令君,更深深地烙印在她心灵深处。她和丈夫黄佳博作为石油系统的员工,深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她们不仅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的理念,更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

作为开发管理者,用更少的钱创造更大的效益就是节俭。为了打出一口高产井,她们用高目标引领,在核实老井井史数据的时候极为苛刻,落实构造更是不差一分一毫,如今老油田已开发60多年,却培养出了一口“百吨井”ST2-4X98井,初期日产油量高达103.4吨,含水率仅为46.97%,随后乘势而上又接连打出了10吨以上的高产新井近20口,令全厂干部员工振奋人心,欢欣鼓舞。而这口“百吨井”正产生在她丈夫黄佳博所在的采油管理三区。“三次创业”新征程路上,黄佳博以“守正创新”开展工作,用“三老四严”带领队伍,连年完成生产经营目标任务,采油管理三区被授予油田“三老四严”传承标杆。

在孟令君办公室的窗台上也总摆着别出心裁的绿植盆栽,这是受父亲旧物改造的启发,同事们笑称这是“石油花园”,却不知这些不起眼的创意,也节省不少开支呢。那一刻,她们觉得勤俭不仅是节约,更是对技艺的传承与敬畏。

餐桌上的潜移默化

去年中秋家宴,9岁的儿子突然放下筷子,认真地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进碗里。“老师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坚定的话语让爷爷奶奶笑得格外灿烂。上周接孩子放学时,看见他捡起小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认真浇路边的花,夕阳把孩子的身影拉得很长,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三十年前父亲教孟令君认自来水水表读数时的情景。如今家里阳台上,儿子用打包盒种着蒜苗已经绿意盎然,他总会兴奋地拉着她数叶片,塑料盒沿还留着儿子用彩笔画的太阳笑脸,那是属于新时代的勤俭印记。

昨天,当儿子把学校颁发的“节能小卫士”奖状贴在墙壁时,孟令君仿佛看见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正在用朴素的坚守着“一粥一饭皆思来之不易”的古训,勤俭家风如同不灭的星火,在时光长河里照亮着一代代人的征程。(纪青海)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