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千年文脉 孔子博物馆打造未来文化新图景
中国网 2025-05-19 11:21:29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孔子博物馆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精心筹备了一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盛宴。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浪潮中,这座承载着两千五百年儒家文明的精神殿堂,依托72万件馆藏文物,用创新实践书写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孟夏时节的曲阜,古柏苍翠与数字光影相互交织。启动仪式上,琴笛奏响悠扬之音,与全息投影的舞韵融合,“孔子文化数字中心”正式揭牌,“儒家文物数字资源平台”同步上线发布。与此同时,“文化数据标注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儒家文物数据标注中心”也揭牌成立。

孔子文化数字中心聚焦儒家文物资源数字化工作,主要承担馆藏文物数据库的系统化建设与智能运维,对文物数据资产进行全流程科学化管控及标准化授权,致力于构建以儒家文物数字资源库为核心的文物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这座虚实交融的文化中心,如同一把打开时空之门的密钥——722218件馆藏文物已完成数字化建档;9021卷孔府档案实现云端共享,既支持线下目录检索,又能随时查阅档案内容;84件青铜礼器、玉璧圭璋化作可360度旋转的三维模型,让观众能全方位欣赏文物细节;42个VR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穿越”至数字孔府,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韵味。

5月18日当天,《彣彩中国》文化科技特展、《孔子文化数字融合探索展》及《持廉秉公——孔府旧藏“誊黄”撷英展》也正式开展。

走进《彣彩中国》特展现场,科技与文明的对话热烈而精彩。该展览以孔子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合人工智能、文化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起一核五章的叙事空间,深入解码中华传统纹样与色彩之美。

《孔子文化数字融合探索展》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展示孔子博物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10项创新成果,带领观众领略数字化技术为孔子文化注入的全新生命力。

誊黄是用于镌刻皇帝诏书以颁行天下的公文形式,作为官方文书的典型代表,它成为广大民众了解历代王朝政令的重要窗口。《持廉秉公——孔府旧藏“誊黄”撷英展》以馆藏誊黄为主要展品,系统展示和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拓展廉洁文化资源,赓续廉洁价值理念。

活动期间,孔子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活动。活动全程秉持公益初心,不设任何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专家们现场为公众答疑解惑、鉴定文物,科普文史知识,传递文物保护理念,呼吁大家以敬畏之心传承文化遗产。

同时,孔子博物馆推出青少年文博探索计划,包括“未来博物馆画语”创意征集、“古籍修复工坊”动手实践、“佩囊识礼”沉浸闯关等系列活动,并同步开启“流动博物馆”巡回展。让青少年穿越历史长河,在修复宣纸、调制古香、触摸文物的过程中解码文化基因。

此外,本地文化团体纷纷加入助演阵营。唢呐、锣鼓奏响欢快的节奏,古筝、琵琶弹出悠扬的旋律;柳子戏、山东梆子轮番登场,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学子携手共谱“古韵新声”。室外国际展演区,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束发佩箭,在再现先秦《乡射礼》仪式的过程中,体验张弓搭箭、揖让进退的礼仪精髓,诠释“观德修己”的东方智慧,让千年礼乐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语言。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险箱,更应成为未来的孵化器。”孔子博物馆作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将更好地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媒介,拉近观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让文物“活”在当下,让历史“走”向未来。(贾少华)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