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有新风来
中国网 2025-05-19 10:02:03

近日,人民日报视频号点赞并转发了一条潍坊的婚礼视频。这条来自新郎第一视角的视频中,没有“红包轰炸”,没有“门缝考验”,只有手拿鲜花的亲友们发自肺腑的祝福。“百年好合”“新婚快乐”“一生幸福”……一句句祝福,让这场婚礼充满温馨,也让无数网友感慨:“好风俗本该如此!”

这样的好风俗,在潍坊随处可见。前不久,坊子工业发展区涌泉村的“徒步接亲”,同样是一场“喜事新办”的文明实践。恰如新娘何井兰所言:“相比于婚礼的排场,更重要的是婚后的幸福!”

“相比于婚礼的排场,更重要的是婚后的幸福”,这样通透的见解,恰是“潍”有新风来的生动注脚。

潍坊青州市电动车接亲,低碳又浪漫。

01

破旧立新:以新制度构建文明新秩序。

“移风易俗本质上是政府自上而下对不良社会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或者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无疑可以激发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近年来,潍坊青州市建立起“三级联动”工作体系,1054个村居全部建成红白理事会,实现“一村一规一会一机制”。在这一工作体系的指导下,各村红白理事会聚焦移风易俗的首要内容——以抵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着力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开启了一场制度变革。

在弥河镇大关营村红白理事会的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26场红白事的备案材料。在大关营村,红事每场酒席不超过10桌、白事不随份子不办宴,都是写在“村规民约”里的“明文规定”。

此外,青州市还以高柳镇南马兰村为试点,建立“乡村美德积分”管理制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12项文明行为纳入加分项,群众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物品。“文明有价”让文明新风拂遍街头巷尾。

无独有偶,在潍坊昌乐,不仅将抵制恶俗婚闹写入村规民约,从制度层面抵制恶俗婚闹;还对全县所有婚庆公司进行培训,组织签订《婚庆行业从业人员自律公约书》,明确婚庆公司“两不要、三做到”从业规范,不得提供任何婚闹用品及活动策划。

当一套套覆盖全面、操作性强、群众认可的制度建立并执行,当一个个硬制度从抽象的道德要求渐变为可量化的行为标尺,制度正悄然重构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

02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引领”。

移风易俗能否顺利推行,取决于民众对移风易俗的认同与否。如何让民众认同移风易俗,甘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文艺是最接地气的引导方式。

走进潍坊市峡山区魏家屯村,文化墙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德文化、移风易俗等为主题的作品生动形象地向村民传递着文明理念。而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院社区,红色讲堂和文化礼堂讲党史、传家训,革命精神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茂腔剧团自主编排的多个主旋律节目也让新人收获了“不俗”的祝福。

除此之外,诸城辛兴镇洪梅艺术团自编自演的快板《红白喜事要从简》,以朗朗上口的韵律揭露大操大办的弊端;昌邑市龙池镇的《移风易俗三句半》,用幽默诙谐的方言俚语,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搬上舞台……这些“冒着热气”的文艺作品,让民众在笑声中反思,在共鸣中转变。

移风易俗需要久久为功,以文化人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今的潍坊,已然建立起“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网络。以青州为例,线上,“看青州”客户端开设“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专栏,推出《新风小树苗》《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成就新时代人生幸福》系列文章、短视频。数据显示,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达26万次。线下,打造“1+17+N”宣传矩阵,培育“乡风新语”“巾帼好声音”等多支宣讲队伍,结合“一年一村一场戏”“文艺村长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培训开展移风易俗微宣讲210余场次。

当文艺演出唱响文明乐曲,当文化讲堂充满欢声笑语,文明新风正以文化之名,浸润人心,涵养乡风。

03

示范引领:文明新风激活发展新动能。

破除陈规陋习并非易事。潍坊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中走在前、做表率。

在潍坊寿光市文家街道王端宇村,党员就承担起了移风易俗“破冰者”的角色。在倡导“丧事从简”的初期,时任村干部王学永以自己家的丧事开了“丧事不大摆酒席”的好头;改造公墓期间,也是党员带头平坟卧碑,绿色公墓改造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减轻了群众负担,遏制了低俗奢靡之风。

潍坊青州市则发布《在农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好抵制陈规陋习和弘扬新风正气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自觉践行者,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构建文明健康、勤俭节约、向上向善的社风民风。

除此之外,潍坊市注重发挥身边好人的力量,通过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在榜样人物的带动下,群众逐渐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峡山区魏家屯村老年幸福食堂内,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用餐,而用餐的费用,大部分来自村民的捐款。在寿光市上口镇河疃村,尊老孝老之风弥漫,一位在外人士每年春节都会给村里8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20多年来从未间断。

与此同时,这一项项移风易俗的举措、一件件发自本心的善举,正化作澎湃动能,助力潍坊高质量发展。王端宇村的公墓改造节省土地30余亩;坊子区将婚俗改革与乡村旅游融合,成效明显;青州市荤素改革带动婚庆产业的转型升级……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这片文明的沃土之上,移风易俗春风正劲,更好潍坊未来可期!(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