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山水,归于烟火。在枣庄,一场关于“诗与远方”的农文旅融合新实践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
从“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到拥有530余万棵石榴树的冠世榴园,从“十里湾·田园牧歌·印象白楼”到微山湖红荷湿地,枣庄以宝藏古城和烟火乡村为支点,以丰富场景和多彩产业为依托,持续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构建起“景区引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闭环模式。
枣庄解锁这一密码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创新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今年五一期间,枣庄持续擦亮“枣相见·榴美好”品牌,推出5大系列195项活动,打造5条旅游特色线路,开设19个网红打卡点,成功整合分散的城市与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其中,成方连片的田园风光、引人入胜的山水风貌等不同特色类型的乡村文旅示范片区,筑起“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旅为媒”的产业联动体系。
通过大力实施“双十百千”工程,枣庄调整优化乡村文旅产业布局,全市64个市级以上示范片区、618个和美乡村与4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起,融汇形成一批乡村文旅新样板。
在枣庄,繁荣农文旅市场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同时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借助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枣庄各县区创造出巨大的产业增量。以枣庄市中区为例,目前,全区共建设各类果蔬观光园、采摘园16个,面积1200亩,品种20余个,年接待观光和采摘游客10万人,带动增收1300余万元。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枣庄在实践中发现,要推动农文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得把握好延链补链强链的每个环节,推动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转化。在“景区引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闭环模式中,景区引流是开端,吸引游客、资金和资源;产业赋能是核心,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赋予乡村独特魅力。
“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乡村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具备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先天优势。枣庄因地制宜挖掘各地特色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以自然禀赋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活动、康养项目等,不断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
在此基础上,枣庄重点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特色美食、开发“农业+”模式的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努力破解产业间的壁垒,以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顺畅运行,助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在滕州城区6公里外,龙山蜿蜒起伏,宛如巨龙。依托独特地理特征打造的“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示范区,当地规划了乡村运营中心、望湖公园和美食街等26个项目,融合了果蔬采摘、休闲观光和亲子游玩等多元业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茶、游湖、露营,在城市近郊尽情感受大自然。
山亭区水泉镇立足资源禀赋,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导农户将优质地瓜加工成绿色保健的地瓜干、地瓜脯等系列产品。如今,全镇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作为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枣庄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在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导向下,枣庄瞄准石榴产业,将其作为乡村文旅特色IP之一,并以IP形象推动乡村文旅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形塑乡村独特文旅品牌体系。
“这是新推出的‘食月石榴汁’,滋味浓郁又好喝!”峄城区榴园镇85后新农人刘威穿梭在自家果园,向游客介绍新榨的石榴汁。“还有石榴煎饼、石榴醋、石榴酵素,简直大开眼界!”面对琳琅满目的石榴制品,游客倍感惊奇。
石榴果榨汁、石榴叶制茶、石榴树造景,枣庄加大文旅资源供给,开发石榴主题系列文创产品20余种。石榴从“土特产”摇身变成强村富农的大产业。去年,冠世榴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抓住这一着力点,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先行先试,成长国内目前唯一出口全球的石榴汁生产商和石榴全产业链深加工企业,以占据行业85%以上市场份额的庞大体量进军健康产业赛道,与高校、科研机构、广药集团、白云山基金等展开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研发前卫、生产智能、营销一流的石榴亿元级产品集群和企业集群,推动枣庄石榴形成百亿级产业,进而以更大力度反哺乡村。
乡村日新月异,游客络绎不绝。枣庄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薛城区30公里十里湾田园美丽农村路示范区,依托十里湾绿道,充分发掘当地历史人文元素,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文之路、产业振兴之路、乡村旅游之路及红色传承之路。山亭区24公里环翼云湖美丽农村路示范区,结合翼云湖、抱犊崮等特色美丽自然资源,打造了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示范样板路。台儿庄区通过对15.9公里涛沟河片区县、乡、村道进行美化提升,因地制宜实施绿化配套建设,并设置快慢车道、骑乘车道,打造成了涛沟河湿地示范片区样板路。
“美丽农村路”铺开了通向绿水青山的条条大道,枣庄将承载着乡愁记忆和精神寄托的乡村文化“全盘托出”,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让乡村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滕州市洪绪镇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实现农村“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突出价值引领,深化家风建设、村史馆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建设了“孔子学堂”“家风堂”“工匠馆”“乡村记忆馆”等,展示乡村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体验民俗文化,找回乡村记忆,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美丽乡村和文化旅游产品“引人、留人、留心”,然而推行农文旅深度融合并非局限于“一席之地”,要把游客请进来,让乡村走出去:挖掘项目内涵“新表达”的同时,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
对此,枣庄挖掘游客消费需求,以科技手段助力乡村文旅智慧转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文旅活动,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营社交媒体,搭建智慧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文旅服务和体验的持续优化。
同时,枣庄积极鼓励并发挥新乡贤、乡村青年等群体的热情与干劲,打通“人才下乡”通道,发展一批“新农人”,吸引一批熟练使用电子商务、“互联网+”、文化旅游产品深加工及包装等适应现代文化旅游经营体系的中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促进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更好保障乡村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牢牢掌握农文旅融合解锁乡村振兴的新密码。(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