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6次学科论坛暨‘两个结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济南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0余所高校、党校、社科院的1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智慧。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珊珊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光侠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他特别感谢学界同仁对山东师范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并期待本次会议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深入交流,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张雷声教授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她指出,“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化,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理论升华,其本质要求在于立足中国实践、扎根文化土壤,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教授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以问题为导向,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挑战。
主题发言阶段,来自全国高校的知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多维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经验;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提出,理论创新需注重话语体系构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与解释力;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则聚焦“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强调理论创新应兼具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兰州大学刘先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等学者分别从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等角度展开分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下午的平行论坛分为两个会场,60余位中青年学者及优秀论文代表展开热烈研讨。论坛一聚焦“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中国矿业大学丁恒星教授、吉林大学董树彬教授等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价值;论坛二侧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北京大学裴植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胡建教授等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等提出建议。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在守正创新中增强理论解释力,在回应时代课题中彰显生命力。
会议闭幕式上,青岛科技大学曹胜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徐莹教授总结平行论坛成果时指出,本次研讨既体现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也展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趋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教授在总结中表示,会议以高规格、深层次交流为特色,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本次研讨会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平行论坛等形式,全面探讨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启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担当与创新活力。(刘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