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需求导向、双融驱动、成果反哺,全面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中国网 2025-05-09 11:11:58

在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强省会”战略背景下,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提质”为导向,围绕“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以“需求导向”精准绘制服务发展新图景,以“双融驱动”构筑服务发展新生态,以“成果反哺”塑造服务发展新动能,强化系统设计、资源统筹和整体推进,聚焦精度、广度、力度、效度、满意度和适配度六维发力,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推动产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工院”智慧。

需求导向明方向,绘制服务发展新图景

1.提升服务精度,构建共谋发展共同体

明确服务定位。学院始终坚持面向“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服务定位,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为指引,积极服务省会经济圈和章丘区域经济发展,其典型做法与建设成效获评“2024年度济南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十大案例”。

明晰利益需求。学院注重加强与市教育局、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入十余家行业协会组织,及时明晰职业教育、产业规划、科技创新和民生工程等政策导向。聚焦济南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学院持续深化“访企拓岗”内容,推进“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落实“教育服务和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化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形成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及行业用人需求两张清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适配度和贡献度。

2.拓宽服务广度,建立四维服务网络

面向个体,提供社会培训。学院充分利用市委教育工委党性教育基地、职业技能鉴定站、工匠坊、国防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培训平台资源,广泛开展专升本考试、驾驶资格、注册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下岗再就业等干部培训、师资培训、技能鉴定、学历提升和游学研学等类型培训项目。2024年,学院社会培训服务收益3541.95万元。学院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山东省“双师型”教师培训联合体,获批山东省轻工业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和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学院依托9个省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痛点难点问题,主动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与攻关,完成《移动机器人机械结构研发》《路网技术状况检测—桥梁数据系统录入技术服务》等技术服务项目130余项;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共计承担形象设计、装饰装修、景观规划、短视频与影视片制作等项目6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

面向区域,优化社区治理。学院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政校企社乡”多元平台支撑的“1+N+X”志愿服务体系。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工商学院走进街道社区和乡村,开展“小马达不停转”“智筑先锋”“党课进社区”“泉水人家”电商直播等项目,提供助农直播、家电维修、环境美化、网络安全、碳中和宣讲等服务。学院获评“爱涌泉城”最美公益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面向国际,赋能职教出海。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实施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CCTE培训项目,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小而美”的“海右国际学院”“班·墨学院”;坚持“引入、创新、输出”原则,依托中德、中澳和中瑞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发并输出国际认可的课程标准15门;加大师生双向交流、研修培训力度。联合市教育局、市贸促会举办2023对话泉城·RCEP数字贸易产教融合会议。中泰海右国际学院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获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特色项目,获评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学院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双融”驱动增效能,构筑服务发展新生态

1.加大服务力度:产教融合,扎实推进“两翼”建设

做实产教联合体。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发挥“学校扎根园区、专业根植产业”办学特点,牵头成立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打造“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双园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共生、共长、共融、共兴”,有力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获评山东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发挥副秘书长单位作用,有力推进山东省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建设,推动省会经济圈内区域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做深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济南市汽车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作为理事长单位和牵头职业院校,推动建立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立项省级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构建要素集聚平台,有力推动了智能建造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助力黄河流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2.提高服务效度:科教融汇,建立四维保障体系

健全制度保障。落实科研经费“放管服”要求,制定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报销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全面建立起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奖励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四大制度体系,有力释放了科研新动能与社会服务新活力。截至2024年,累计受理、授权专利132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近三年技术服务到账额650余万元,纵向课题立项219项。

建实组织保障。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社会服务目标责任书制度,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落实;实施项目化管理,每个子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年度重点目标任务,院长亲抓落实,实行“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全校上下统一认识,形成合力,营造创优争先的工作氛围。

建稳平台保障。成立济南市高校社科联,与济南大学社科联结成“一对一”学术团队;发挥高校科协引领作用,建立济南市“科技创新智库工作站”;成立教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博士工作室,推动人才有组织培育发展。学院入选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科普团队、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和山东省创客之家;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5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省青创团队1个、省名师工作室4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双融驱动型科创平台9个。

建强人才保障。实施“海右人才计划”,积极引进产业教授、高层次人才、专业骨干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博士研究生等高质量人才。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山东省职业院校青年技能名师6人、山东省技术能手10人;获评海右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泉城海智特聘专家4人。

成果反哺促提升,塑造服务发展新动能

1.彰显服务满意度:反哺人才培养,打造育人新范式

学院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理念,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力争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依托产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540名同学入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名单。依托“齐鲁创谷”生态系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包括中铁十四局、中建八局、华为、浪潮、重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留济率近50%。获评山东最具行业影响力高职院校、山东最具网民口碑的高职院校、山东家长最喜爱的十大学院。

2.增强服务适配度:反哺专业建设,完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专业布局优化。坚持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专业设置调整实现“战略导向、动态适配、特色发展”。服务“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高智能建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两大专业群;做精做强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数字商贸四大专业群;做特做专数字创意、智慧财经、建设工程管理、服装四大专业群。

专业动态调整。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优化调整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近五年新增智能建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等15个新型紧缺产业相关专业;停招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数控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等4个滞后过剩专业。大数据技术、轨道交通运营和建筑工程技术三个专业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学院建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和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

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实施全闭环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综合方案。融入数字化岗位需求,开发更新课程标准510门;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数字化课堂教学新生态;引入数字化平台载体,共享教学资源;融入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院在十大专业群49个专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立项教育部在线精品课程1门。学院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专业教学资源转化。将技术服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服务成果进课堂。编写制定《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制造执行系统实施与应用》等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创新开发《设备信息采集与应用》《数字建模与数字孪生》等活页式教材;建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国家级园林教学资源库。学院获批教育部职业体验智慧学习工厂首批试点单位。(来源: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