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钢城区:创新实施区级一体、跨市联动、片区统筹“三位一体”全域协同模式 推动党员干部一体化培训
中国网 2025-05-08 11:07:49

今年以来,济南市钢城区认真贯彻《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协同联动、资源整合、效能优先,创新实施区级一体培训、跨市联动培训、片区统筹培训“三位一体”全域协同模式,推动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全域覆盖的党员干部一体化培训新格局。

整合部门培训资源,构建区级一体培训机制

统筹区级培训。成立区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统筹中心,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培训问题,统筹调整培训安排,持续优化培训成效。建立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部门培训场所为分课堂的“1+N”培训基地网络。组建涵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优秀人才在内的师资库,建立区委党员教育中心、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区委党校联合备课制度,一体推进党员和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年轻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各类培训。

探索提级培训。每年区级层面举办党务骨干培训班、普通党员示范培训班、基层党校师资培训班等班次不少于5期,原则上全部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除组织普通党员提级到区委党校培训外,通过“主课堂+分课堂”等形式,让更多优质课程直达基层一线、覆盖更多党员。

▲采用合堂培训模式举办2025年第一期普通党员示范培训班

创新合堂培训。结合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师资等资源,有针对性选调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领域党员到区委党校参加合堂培训,实现费用均摊、师资共享、学员联训。通过示范培训和合堂培训,原则上区级培训党员数量不少于党员总数的5%,5年内实现“万名党员进区委党校”目标。预计2025年全区培训费用下降25%,提级区委党校参训党员数量提升31%,实现“一降一升”良好效果。

整合鲁中培训资源,健全跨市联动培训机制

跨市共建培训机制。深化鲁中党员教育区域融合发展合作机制,在与沂源县、沂水县等地建立常态化合作基础上,落实“钢城—新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省级战略要求,吸纳新泰市加入合作,通过加强四市五地协同联动、资源统筹,全面提升鲁中各地党员干部培训工作质效。

跨市共育培训师资。遴选四市五地理论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员、高层次人才等充实师资队伍,构建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师资库,联合开发一批鲁中党员干部教育精品教材。以党员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各级党校师资为重点,采取跟班主体班次、参与教学管理等方式,互派访学、交流授课、攻坚课题,帮助开拓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式,带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跨市共用培训阵地。深挖鲁中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资源,优化提升鲁中五彩党员干部教育精品路线,以历史事件、产业项目、典型经验等为依托,一体设计教学主题、策划教学内容,构建跨区成线、区域成环的现场教学阵地体系。依托各地新媒体平台,开设基层大讲堂、先锋云课堂等线上专栏,联合展播优质电教片、优质课程,打造随时随地学习的“云端课堂”。

▲钢城区、沂源县跨域举办镇街党校师资进修联合培训班

跨市共训党员干部。精准聚焦四市五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联合开展分类培训,对培训时间1周以内的短班,结合各地办学特色和优势,共同选派学员到产业一线、工业园区、基层党校等开展培训;对培训时间1周以上的长班,实行“本地+合作地”模式开展分段式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党校、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场馆等研、学、教、培平台作用,支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不同形式开展跨市学习交流。

打破区内行政壁垒,创新片区统筹培训机制

培训计划一体联通。采取“计划备案+台账管理”方式,年初各街道党校制定培训计划报区委党员教育中心,区级统筹制定指导性示范培训计划,重点班次上下联动、同步开班;建立重点培训班次台账,明确培训主体、功能定位等,区级集中整合非必要班次、相近班次。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印发区级和各党(工)委培训计划,保证各党(工)委之间信息互通。

▲区级统筹培训机关党员和农村党员

培训班次一体联办。按照“地域就近、主题类似、利于协作”原则,打破街道之间、街道与功能区之间、街道与区管企业之间的制度壁垒,划分4个协作片区,每个协作片区明确1名片长,定期组织召开分析会,统筹班次开展培训。对参训人数较少、师资邀请困难的党(工)委,采取“灵活约课”形式,区级帮助协调可合并参加的培训班次。

课题研究一体攻关。探索区街党校科研协作模式,每年设立合作研究课题,在课程框架、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集体研究、共同开发,组建“党校+街道”、“党校+部门”、“党校+学员”协同攻关团队,合力打造案例课程、提交资政成果。(来源:济南市钢城区委组织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