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唐口煤业巷修工区,安全班长段成刚的名字赫然列在2024年度山东能源集团先进个人榜单。走进矿区,近距离感受这位矿山工匠的别样风采。
从打牢基础成“行家里手”谈技能提升
“要想成为赢家,必先成为行家。”这是段成刚的从业信条,也是他抓班组带队伍的经验法宝。工区值班室里,面对散落的采煤机模型部件,他双手翻飞如燕,不足15分钟便复原完整。从辊筒到摇臂,每个部件的安装顺序、连接螺丝规格,他都如数家珍,这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每当公司引进新设备,他都第一时间去探索研究设备性能,确保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常学常新。
探索研究设备性能
“我们班现在多数工友都能独立完成组装。”班组成员赵小建见证了这个奇迹。四年前转岗时,他连螺丝型号都分不清。段成刚手把手领着干,一句句地教,就连休班也是一块休。一年后,赵小建技术上有提升,出师就和其他工友一块配合工作,如今已是班组业务骨干了。
不仅对赵小建,段成刚对班组整体技能提升同等重视,坚持不让一人掉队。对于现场工作,采用班前讲细节、班后做总结的办法,实行点滴积累。他根据班组职工技能情况,推行“二人结对,以强带弱,人人参与”的结对帮扶法,使整个班组职工技能稳步提升。跟着段成刚干过的职工,其中有5人成为班组技术骨干,3人成长为班组长,其中班长孙清元还被唐口煤业评为2024年度先进个人。
从“巧借东风”玩转“大家伙”说创新提效
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检验技能提升效果的“试金石”,也是创新开展工作搭建的“金广厦”。近几日,段成刚带领班组职工,每班在6317安装工作面安装18到20节溜槽,工作量持续保持工区最高。
“溜子安装熟能生巧,采煤机大件安装更具有挑战性。”段成刚介绍,这些部件中,辊筒重8吨,摇臂重17吨,箱体重16吨,过去用4个10吨的葫芦配合起吊,费时费力。后来,段成刚就直接给工区提建议“咱工作面上有单轨吊了,手拉葫芦该歇歇脚了。”队长崔世林肯定了这种思路,联系技术部门签批措施,将想法落地。“曾经使用的卡轨车运输设备也成为历史,实现了一人跟单轨吊即可。”段成刚言语中透露出自豪。
指导职工开展自主创新
一次小小的创新及新工艺应用,或将带来不小的惊喜。段成刚在班组定下了制度,凡是创新或合理化建议得到应用且取得实效的,个人每次增收100元。在此基础上,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创新工作室指导班组职工开展自主创新,并定期组织创新分享会,引导班组职工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提效。该班组曾经一个月提出11条创新性建议,6条应用到生产中,除奖励600元以外,职工徐正荣还被工区评为“点子大师”。
段成刚屈指数来,风动搅拌器、铁路抬架装置、油顶托举架等,这些创新项目的应用,减少了人工费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关键是提升了安全系数。他们创新制作的钢棚握弯器装置,解决了钢棚安装过程中遇到的弧度调直卡孔问题,每月还可节约费用近3万元。
从“主流程”衍生“次流程”话生产组织
“主流程保进度,次流程提效能。”大件运输安装,各环节要有序衔接。除了执行好班中安装流程,段成刚又制定了“主流程外的次流程”,从大巷往工作面运输部件,提前安排一名职工,下一步要运输哪一个部件,按序在大巷口调整好车辆,拆好封车葫芦拴好链子,单轨吊来到就能吊走。这样,单轨吊单班运输大件,从跑2趟提高到跑3趟,保障了工作面安装的部件供应。
一次运输溜槽,单轨吊司机李修伟问职工顾兴红:“为什么你每次起吊溜槽,挂的链子这么准,走起来四平八稳的?”顾兴红笑了:“这是成刚班长传授的经验,挂链子第5个扣,稳稳地错不了。”李修伟竖起了大拇指:“细节很重要。”
设备入井前安全检查
生产组织环环相扣,为切实细化“次流程”,段成刚总是在班前多做功课。从设备入井前的安全检查以及到现场使用工器具、人员配置、任务分工提前打好“算盘”,确保工作按部就班,有序衔接。
5308工作面回撤期间,正赶上过春节,矿井需要按期密闭工作面,而此时支架回撤还有尾工。段成刚借助“甘特图”,精准规划“回撤流”:设备安检、工器具配置、人员站位环环相扣,创下单班回撤7个支架的纪录。除夕前夜,班组全员坚守岗位。当最后一架设备升井,学习室里爆发出欢呼声。“那晚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重量。”顾兴红回忆道。(侯化成、王启申、李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