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间,济南起步区日渐描绘出现代化新城天际线。随着物理城市一同拔地而起的,还有一座数字智能起步区。
春风起,浓郁的绿色扑面而来,黄河北岸一片生机盎然。一辆智能网联公交车平稳行驶在起步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道路上,工作人员在室内调度中心通过大屏幕能给道路内部隔空“体检”,道路病害情况、道路全域交通事件等信息实时预警。
在济南起步区,12条新建智能感知道路通车,另有27条即将建成,共同助力济南起步区成为全国首个在城市中实现规模化建成智能感知路网的新城。
在起步区政务服务大厅,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成的“黄小政”全场景智慧服务系统正通过智能交互问答精准引导群众业务申报。“有了‘黄小政’,可以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群众办事满意度大大提升。”工作人员表示。
经历了1460天拔节生长后,济南起步区已经拥有足够多从零起步的成长故事,这座智能城市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未来之城的清晰轮廓。
以顶层设计为引领 构建完备的规划体系
建设数字智能起步区,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第一步落下之前,思路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四个形成”的崭新城市图景,是济南起步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定位”所在。如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怎样体现前瞻性、引领性,需要济南起步区在“规划优先”方面凝心聚力、全力以赴。
以《实施方案》为依据,济南起步区专门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大脑、丰富智慧场景应用。一系列发展规划成为起步区数字智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专项发展规划从全域智能感知终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城市大脑体系等系统平台架构,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等维度,构建起从从硬件到软件、从现实空间到数字空间、从建设到发展的智慧城市实施路径,确保到2025年,济南起步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智慧城区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济南起步区的数字智慧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拥有了互融互通、共同成长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将济南起步区数字智能城市建设推至更高站位。
以“新基建”为支柱 承托创新的产业链条
与济南起步区数字智慧城市建设相契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一定不是普通的钢筋水泥,而是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在内的“新基建”。
自济南起步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之日起,“新基建”就是必备的建设内容。以“新基建”为支柱,一批新业态将随之而生,新要素得以优化培育,新市场进一步开拓,以创新为要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为未来经济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不能在物理城市建成之后再行“修补”,而要将“新基建”纳入工程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适度超前部署建设,这是关系城市成长力与生命力的重中之重。
在目前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200余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都含有新基建内容。截至目前,济南起步区5G、城市大脑、城市计算中心、数字道路等智能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
作为一座未来新城,济南起步区的新基建要求立体、全面、兼容未来,突出感知体系、数据融合、网络信息安全在内的虚拟空间设施的重要性。为此,起步区整合了现有建筑信息模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等要素,完成对全域CIM2精度及12平方公里CIM5精度外立面模型建模。
从地面道路、建筑楼宇,到地下空间、轨道管廊,再到横亘的河流水系,济南起步区新基建布置的感知终端、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络,就像遍布城市的神经末梢,让钢筋水泥拥有感知和温度,变成智能生命体。
与此同时,济南起步区的新基建进一步拓宽数字孪生的内涵与外延,为未来之城的跨越式发展预留出相应空间。
以“车路云一体化”为例,在《起步区“车路云一体化”场景需求清单》助力下,济南起步区以崔寨片区为核心开展全域场景建设,先期重点在黄河会展中心、比亚迪厂区、中科产业园、创新中心、园博园、山大二院等区域开展场景应用。将实现20辆公交车辆智能网联及辅助系统升级改造,计划投放100辆无人物流车、35辆各型号无人环卫车。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的核心承载区,济南起步区还规划了66平方公里的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用四年时间,济南起步区初步完整搭建起一个数字智能生命体,城市大脑体系基本建成并运行。这是未来之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起步区新基建健康有序发展的公共平台。
以数字基因为变量 撬动动态的“智慧”增量
如果1平方公里有20万个公共传感器,嵌在钢筋水泥里,实时把各种数据传输到数字空间,这个城市的感知将会丰富到什么程度?
当一个数字孪生的城市神经网络将城市肌体的一举一动尽数掌握,当下的城市就不再是一堆钢筋水泥,而是一个会学习、能思考的城市智能生命体,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奉上一座妙不可言、极具体验感的未来之城。
路灯杆是多功能智能信息杆柱,能发射5G信号,也能一键报警;能辅助交通调度指挥和行政执法,也能根据环境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照明强度,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指标进行实时检测。
摄像头、雷达、5G、边缘计算节点等智能设施,实现图像数据、雷达数据、状态感知数据等交通全量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实时传输,使人、车、路、物实现实时互联互通,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将为济南起步区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的技术攻关提供数字试验场景。
济南起步区拟开放全长6.4公里的路段,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中巴车自动驾驶)测试道路。L4级无人驾驶公交系统将在起步区投入运营,该车型取消传统驾驶舱设计,完全移除方向盘、油门及制动踏板,依托车路协同系统在限定区域内实现全自主运行。
在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500多台(套)传感器实时收集空气温度、土壤湿度、风速风向等重要信息。示范区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所有设备的检测数据均通过5G网络汇总至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有了智慧农业系统,只需两人即可完成万亩农田“耕种管收储”全过程运营。
一位70多岁的村民因牙疼来到村卫生室,村医结合其阵发性牙疼症状,上了心电监测。几分钟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传回监测报告,显示患者心电图有“ST-T改变”,紧急送往医院确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这张“心电一张网”由牵头医院济南四院心电诊断中心为起步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心电图远程诊断服务,在村卫生室即可通过心电智慧诊断和管理平台,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治全程信息实时采集、自动传输、数据共享。
在济南起步区,越来越多这样的智慧场景正在逐一铺展:政务服务足不出户,网上办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覆盖园区、楼宇、社区、能源站等场景,实现区域内电、水、冷、热等多种能源多表即抄、综合监测、智慧调控、分析决策及智能运维,大幅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应可靠性。更有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校园……
智慧起步区仍在不倦生长,未来之城即将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更多可能。(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