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的天上咋就这么“乱”?
中国网 2025-04-12 12:58:19

4月19日、20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将在风筝公园盛大开启。

风起,鸢舞,本该是一幅浪漫的场景。但在潍坊,这份浪漫着实让人意外。不信,抬头看看天空,超人大战猪八戒、八仙过海PK西天取经团,神奇动物偶遇大威天龙……怎一个“乱”字了得!

这般“乱”象,恰是潍坊以风筝为媒,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姿态,让千年非遗跃升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为建设“更好潍坊”添彩的生动写照。

01

潍坊风筝之“乱”,是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云端对话”。

潍坊,别称“鸢都”,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筝制作历史,工艺精湛,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成为美化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风筝要“飞”向未来,离不开非遗“焕”新。近年来,潍坊积极赋予潍坊风筝新的表现方式和时代内涵,让传统与现代实现“空中对话”,不断提升潍坊风筝的传播力、影响力。比如,在制作材料上,从传统的竹子骨架和塑料物纺布发展到树脂纤维、玻璃钢、碳纤维;在绘制技术上,由手绘等方式拓展到3D的数码打印和激光切割;在纹样设计上,融入国潮、国风、航天、党建等元素;在商业价值提升上,潍坊风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将风筝与肯德基、王者荣耀、梦幻西游等知名IP联名;王家庄子四村与黑神话悟空的合作更是将风筝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一次次大胆尝试,助力潍坊风筝持续“破圈”、不断“出圈”;让古老“非遗”搭乘创新之翼飞得更高、更远。如今,世界上70%的风筝,都源自潍坊。

02

潍坊风筝之“乱”,是一幅“天上放飞、地上消费”文旅融合的繁荣图景。

1984年4月,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会。从此,“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迄今为止,这场国际性节会已经持续举办40多年。潍坊也借此机会,以“筝”会友,打造了一张增进国际人文交流的“金名牌”。以第41届国际风筝会来说,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国际友人参加,仅开幕式就有3.4万余人参加。

以风筝节为支点,潍坊谱写了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画卷。白浪河畔的“风筝不夜城”,通过光影水舞秀、古装实景演出、文创街区等,将风筝文化与城市历史、现代消费无缝链接,打造“一站式”沉浸体验;万人放飞活动、风筝音乐节等品牌项目,则让节会从单一观赏转向全民参与,仅第41届风筝会便吸引25万人次游客,拉动消费近10亿元。

在2024年举办的第十七届潍坊风筝交易会上,50家知名厂商企业前来参展,三天时间现场销售风筝约10万只,风筝厂家签约额约1.2亿元。此外,电商直播大会、智能物联网论坛等配套活动,将风筝节升级为招商引资的高能级平台。

这种“天上放飞+地上消费”的模式,不仅让潍坊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更以风筝为纽带,串联起非遗、商贸、农业等产业链,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

03

潍坊风筝之“乱”,是一腔“全民共享”“链接全球”的惠民与发展共生的“大城格局”。

在潍坊,“风筝”是全民共享的“福利”。“风筝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滨海国际风筝放飞场、世界风筝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市民“随时随地可参与”;风筝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就业超10万人,在潍坊,“风筝经济”俨然成为“富民产业”。至此,天空的热闹,落脚于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全民共享的同时,潍坊也把视野放大至全球,主动敞开怀抱拥抱世界。在第41届国际风筝会中,韩国风筝代表队特意制作一只由4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旗或区旗组成的长串风筝,传递和平之声;印度尼西亚代表队则依据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制作大型“埃朗风筝家族”软体风筝,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留尼汪岛风筝队带来极具当地传统特色的手工海龟风筝……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齐聚潍坊,世界看到的不只是风筝技艺的交流、各国文化的碰撞,更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

第42届国际风筝会即将启幕,本届风筝会特别策划“和平之鸢”交流活动,将潍县集中营历史与国际和平理念融合,让风筝成为跨文化对话的载体。这种“以鸢为媒”的开放策略,既彰显了潍坊“链接全球”的野心,也让“风筝之都”的城市名片在国际舞台愈发闪亮。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城市的竞争力在于开放。从一只风筝到一场国际盛会,从一项非遗到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潍坊正在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将天空的斑斓转化为大地的繁荣。

这个四月,当万千风筝再度升空,潍坊的天空或许会更“乱”——但那必定奏响迈向“更好潍坊”的昂扬序曲。

一起来潍坊放风筝吧!(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