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乡村话振兴 | 德州武城县武城镇:用“产业兴”带动“村民富”“乡村美”
中国网 2025-04-11 16:06:29

春和景明。在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肖邢王村,13个果蔬大棚内西瓜、哈密瓜、甜瓜长势正旺。70岁的王新枝正跟伙伴们一起忙着给西瓜吊瓜、给哈密瓜授粉。“这个活我已经干了3年啦。骑电动车不到5分钟就到大棚,每天有60块钱的收入,足够花了。”王新枝笑道。

2017年,肖邢王村成立了武城县第一个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此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肖邢王村走上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

“除了冬暖式钢结构大棚,村里还发展了了啤酒精酿、鱼虾养殖、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每年增收7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高振河介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旺了经济,也带火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除正常分红之外,合作社将一部分收益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不仅给60岁以上老人缴纳了‘银龄安康’保险;还搭建了‘幸福食堂’,75岁以上老人吃上了‘免费的午餐’。”高振河介绍,不仅如此,村里还修了路、建了广场、种植了绿化带,“乡村生活越来越美了”。

以组织强带动产业兴,以产业兴带动村民富、乡村美,这是肖邢王村蹚出来的致富路,也是整个武城镇铺下的振兴路。

特色产业助力,全镇各村集体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去年以来,武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生态赋能’的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武城镇党委书记张子璐介绍,武城镇积极落实“雁归兴德”工程系列要求,回引30余人返乡创业、任职,并带领镇村干部到聊城、河北故城等地学习发展经验,培育了一支强有力的振兴队伍,提高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能力。

在组织的引领下,在人才的带动下,武城镇积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一域一品”产业富农。与肖邢王村相距不足10公里的李塘坊村,16个冬暖式钢结构大棚内一根根芦笋破土而出。“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一个大棚一天能收1000来斤。除了大棚,村里还种植了部分露地芦笋,眼看着也要进入采收期了。”李塘坊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慧介绍,如今,村里的芦笋大部分销往北京、江苏、山东德州等地。“下一步,打算给村民分红!”李明慧笑道。

除了肖邢王村的礼品西瓜、李塘坊村的芦笋,武城镇还发展了葡萄、紫薯、莲藕、金蝉、渔光互补等村级特色产业,全镇所有村庄集体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今年,我们将充分发挥岳觉寺、两生官、牛庄等6个村黄河故道沙土地优势,发展红薯、山药、花生等特色种植项目。同时,继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以肖邢王庄为核心的片区化、组团化发展带动作用,将肖邢王庄的‘惠畅’啤酒和董王庄烧烤相结合,形成‘乡村游+土特产’新业态。”张子璐说道。

做活“辣椒小镇”文章,开启从种子到餐桌的热辣之旅

走进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椒英潮”)的育苗大棚,一片绿意盎然,不同品种的辣椒苗长势喜人。“天再暖和暖和,就可以移栽了。”企业副总经理谢国印介绍。

“粮辣套种”,是中椒英潮结合武城镇当地气候环境为种植户量身打造的种植模式。按照这一模式,一亩地一年内可收获一亩辣椒、半亩小麦、三分之一亩玉米,实现了既增收又丰产。“目前,这一种植模式已经推广了一万多亩地。”谢国印介绍。

历经30多年发展,中椒英潮以辣椒制品加工为核心形成了“育种、种植、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辣椒全产业链的领航者。企业生产的“虎邦辣椒”更是一度成为“网红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畅销。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第三届中国(青岛)国际辣椒与调味料交易博览会相关事宜。”谢国印介绍,届时,业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辣椒产业的未来走向。

作为“省级辣椒小镇”,武城镇坐拥全国最大的北方辣椒交易市场。近年来,武城镇依托“辣椒小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辣椒“一二三”产融合,完成了小辣椒从田间到餐桌的转变。同时,凭借辣椒产业获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等荣誉。武城辣椒获评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助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带动辣椒产业踏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武城县大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化身“带货主播”,热情地向“粉丝”推介企业生产的辣椒收获机等农业机械。

“咨询的人很多。”企业总经理王玉智介绍,人工收辣椒不仅效率低,而且由于辣椒本身的味道,还容易给采摘人员带来不适。“辣椒收获机集行走、采摘、收集、运输等于一体,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不仅如此,企业还生产有自走式葫芦取籽机、粮食烘干机等,为农业科技化、智慧化插上“翅膀”。

加大科技投入与应用,高质量建设齐鲁粮仓有“粮”方

时下正是小麦拔节生长的关键期,在武城镇“吨半粮”示范区,种粮大户李庆双承包的2000亩农田里,小麦因为“喝饱了水”,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有了智能化浇灌设备,人工、电费省了近万元;而且浇灌均匀、水资源利用率也高。”李庆双笑道。

节水、省工、浇灌均匀,怎么做到的?

“作为武城县最大的‘吨半粮’核心区,我们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清淤及衬砌沟渠、修缮生产桥、新建生产路、泵站、涵闸等工程。在此基础上,在示范区新上了全自动伸缩喷灌、自走式水肥一体化喷灌等设施实现田管智能化,节水率达40%。”张子璐介绍,除此之外,近年来,武城镇积极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巡田研判,通过无人机精准飞防喷洒药物,预防冻害的发生和病虫害的影响,确保粮食作物不减产。

“硬件”不断改进,“软件”也在持续提升。近年来,武城镇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田间现场指导和举办培训班工作,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同时,成立农业生产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技术指导和排查安全生产隐患。

“农业专家不定时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提醒种植户及时增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质,适时晚播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等。”李庆双介绍,得益于科学管理,2024年,他所种植的耕地实现了小麦亩产1300-1400斤、玉米亩产1600-1700斤。“看小麦现在的长势,今年又是个好年景!”李庆双笑道。

丰产的不止李庆双一家。2024年,经测产,武城镇“吨半粮”核心区全部达到目标。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核心区’和‘辐射区’面积,发挥‘书记指挥田’组织保障作用,定期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查实情、解难题、优服务,全力护航春耕秋种。”张子璐说道。

粮食丰产、产业兴旺,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求温饱”“求收入”逐渐向“求美好”“求生态”转变。回应村民诉求,武城镇持续在优化人居环境、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力。

“水通了,路畅了;不想做饭了,幸福食堂里有饭吃;闷得慌了,村里的广场上有演出。这样的日子,好得很!”细数着眼前的幸福生活,忙着吊瓜的王新枝又笑了。(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