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小学娄焕娟老师创新实践“电教媒体+古诗教学”模式,以技术赋能课堂,破解传统语文教学难题,为古诗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该校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搭建资源库、优化教学流程,助力学生深度感知古诗魅力,实现能力提升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目标。
技术破局 激活古诗课堂的生命力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特点常使学生理解困难。娄焕娟老师依托电教媒体的视听融合优势,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动态场景。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学生课前通过自主搜索庐山瀑布影像资料,初步建立认知;课堂上,教师播放瀑布飞泻的实景录像,配合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缭绕、水声轰鸣的沉浸式场景令学生惊叹连连。“那一刻,孩子们仿佛穿越到李白笔下的庐山,学习兴趣自然被点燃。”娄老师表示,电教媒体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更让古诗意境“可视化”,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资源赋能 构建深度学习新路径
针对小学生阅历有限、感知不足的学情,娄焕娟团队搭建古诗教学数字资源库,将文字、图像、音频等多模态素材系统整合。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海底鱼类纪录片,直观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生态奇观;借助VR技术“云游览”西沙群岛,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描绘的壮美景象。“技术手段让语言符号变得可触可感,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该校语文教研组负责人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跨学科思维能力。
情感共鸣 技术为桥叩响诗心
“古诗教学的核心是情感共鸣。”娄焕娟强调,电教媒体并非简单呈现画面,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视听情境引导学生体悟诗情。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以古琴伴奏营造月夜氛围,配合水墨动画展现游子望月场景,学生在诵读中自发代入诗人情感,部分学生甚至眼含泪光。这种“技术+人文”的双重浸润,使古诗学习从机械背诵升华为文化体验,近九成学生反馈“读诗时能联想到画面和故事”。
成果显现 教学优化催生综合素养提升
经过三年实践,该校古诗文课堂参与度提升40%,学生在区级诗词大会中连续斩获佳绩。更值得关注的是,电教媒体的跨学科应用同步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审美鉴赏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当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课堂就能成为孕育核心素养的沃土。”娄焕娟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AI朗读评测、虚拟诗人对话等智能应用,让古诗文教学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