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这一举措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文明乡风建设如此高频次地被提及,背后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时代意义。
春景正盛,走进乡饮乡宁家庄村,整洁的沥青路,规划齐整的房舍,路边花木成景,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文体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慢悠悠收起小板凳,结伴朝着村里的幸福食堂走去,这自在闲适的模样,是文明乡风结出的甜美果实。
“曾经,村里婆媳矛盾频发,邻里之间也多有隔阂,家庭琐事引发的争吵常常打破村子的宁静。”宁家庄村负责人宁保臣讲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八年来,村里从未间断文明乡风评选活动,那些默默付出、用爱守护家庭的村民被推选出来,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村里积极挖掘凡人善举,踊跃参与县级以上榜样评选,4位村民脱颖而出,宁家庄村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众人夸赞的好人之村。在榜样的带动下,年轻人对家庭的责任感越来越强,亲情的纽带越系越紧。
过去,不良习俗也是村民身上沉重的负担枷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让很多家庭攀比之风盛行,一场婚礼可能耗尽多年积蓄,丧葬仪式也满是铺张浪费。为改变这种情况,村里组建了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和热心肠的村民。他们不辞辛劳,穿梭在村头巷尾,耐心宣传移风易俗理念,精心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还将相关规定写入村规民约,纳入信用积分。如今,婚礼回归质朴温馨,婚宴简约却不失浪漫;丧葬仪式在公墓和缅怀堂有序进行,少了攀比,多了对逝者的敬重与追思。村民们卸下了沉重的负担,轻装上阵,拥抱新生活。
文明乡风建设结出了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行动之果。为解决村里老人吃饭难题,让在外打拼的子女没有后顾之忧,村里利用闲置房屋,在政府关怀、爱心企业助力和村民热心捐助下,打造出了满是烟火气的幸福食堂。志愿者们常来陪伴,帮忙打饭、表演节目,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温暖与欢乐,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彰显。
前不久,村里还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活动,村里的孩子们跟着家长和志愿者一起,参与清扫街道、照顾独居老人,小小的身影在村子里穿梭,稚嫩的脸上写满认真。在学校,孩子们也把这份文明传递给同学,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文明乡风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拿移风易俗来讲,婚丧嫁娶的传统操办方式早已根深蒂固,刚开始推行时,村民们的质疑声、抵触情绪如潮水一般。但村干部和志愿者们用真诚和耐心消除了村民疑虑,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态度从抗拒变成接纳,进而积极参与。”宁保臣感慨道。
近年来,乡饮乡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把文明新风尚的具体要求细化并融入村规民约。同时,积极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创新打造信用积分超市并实现全乡覆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越来越多如宁家庄村这般的村庄,在浓厚文明乡风的浸润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张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