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村社区董家崖头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养鱼和种菜“跨界联手”,鱼帮菜,菜帮鱼,每个大棚鱼菜年收入13万元;
在寿光市文家街道王家营东村,以前毫无经济价值的韭菜根“摇身一变”成为畅销品,不仅让多年的生态难题迎刃而解,还为村集体和群众增加了收入;
在青州市何官镇南口埠村,吕剧团、歌舞团、综艺团、大型秧歌队、锣鼓队、萨克斯俱乐部应有尽有,每逢节日,村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都能吸引不少外村的村民前来观看;
在安丘市郚山镇“山外山郚山”直播基地,网络达人们轻车熟路“带货”:“潍坊最好吃的草莓就在安丘郚山鲤龙河畔”“这些小米、土鸡蛋、粉皮都是郚山当地产的优质农产品”……
放眼潍坊大地,春和景明、碧波万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喷薄欲出。
潍坊,何以“村村有好戏”、村村向振兴?
“村村有好戏”,首先得益于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
在寿光田柳镇的数字农业产业园内,大棚内的富硒蔬果西红柿、小黄瓜、蜜瓜、草莓等产销两旺,每个大棚年收入近30万元;预制菜加工项目破土动工,种苗繁育、产业园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一个集科技创新驱动、循环农业示范、乡村产业振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天然富硒高品质数字农业园区赫然在望。
除此之外,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潍坊将“区块链+农业”从概念落地潍实践:寿光1.6万个大棚实现“手机种菜”,安丘的“电子安全码”让农产品全程可追溯……这些技术革新,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区块链技术推动水肥节省35%、人工节省25%;更催生了“绿色车间”“智慧牧场”等新业态,潍坊农业乘“数”而上。
与此同时,潍坊注重以全链条思维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潍坊蔬菜、畜禽、花卉、农机等4个千亿级和朗德鹅、生姜、果品、种业、奶牛等10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加快壮大;桃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个,全省第1。这种“链式布局”不仅延伸了价值链,更让农民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分享增值收益,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跨越。
2025年,潍坊将继续实施“农业全链条融合提升行动”,培强壮大6家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一批配套骨干企业,推动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迈上3000亿元台阶;抓好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项目,深入推进肉鸡、桃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村村有好戏”,还得益于制度和治理的双重创新。
在土地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中,潍坊的探索堪称“破冰之举”。通过开展农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按照“赋权到户、以权定酬、有偿退出、确保权益”的原则,赋予村集体成员对集体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有偿退出等权能,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与此同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创新设立镇级为农服务公司、村级农地经营公司运营农地生产,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增收和群众共富。如试点镇安丘市石堆镇,每年每亩地村集体、入股群众分别增收630元、420元。
此外,潍坊还积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全市3.6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121万农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12元。
“知屋漏者,在宇下。”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近年来,潍坊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比如,实施“头雁领航”和履职能力提升工程,从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优选村党组织书记,常态化打造过硬支部,农村党组织成为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潍坊市涌现出了昌乐县庵上湖村赵继斌、坊子区洼里村刘向东、安丘市谋家河村李学海等无数名声在外的“领头雁”,也演绎出了的一出又一出的振兴好戏。
“村村有好戏”,还得益于项目与治理协同、生态与文化共振。
近日,总投资5000万元的昌邑市柳疃镇龙河新村智慧农业综合体项目近日正式开工,这一项目以“智慧农业”为核心抓手,计划打造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
在峡山区,新建改建供排水设施1880余座,疏通农田水网793公里、整修田间道路584公里,地表水引蓄排能力提升10%,12.5万亩易旱易涝田变为旱涝保收田,预计粮食年均增产120万公斤……
除此之外,生态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建设正酣。这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既夯实了农业根基,又为新兴业态铺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追求经济指标的同时,潍坊的乡村振兴还格外注重生态鱼文化的协同发展。比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峡山区依托“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优势,打造有机鱼“一鱼一码”追溯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再如,寿光丹河示范园、安丘长生源农场等通过“农业+文旅”模式,将农田变为景区、农房变为民宿,多条休闲农业线路串联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在文化振兴方面,潍坊同样亮点频频。“潍有书香”全民阅读品牌融入乡村,通过教育共同体、医养联合体改革,构建“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昌城镇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投资80万元升级15处社区文化中心,年举办惠民演出40余场,图书阅读活动覆盖1.2万人次;林家村镇借力青岛产业园,引入45家“青字牌”企业,打造粮食全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招引项目12个,带动就业超2000人……在这里,乡愁可安放,文化也可带来效益,乡村振兴“形神兼备”。
以科技赋能突破生产力瓶颈,以制度改革、治理创新重构生产关系,以项目建设凝聚发展合力,以生态人文重塑乡村价值……且看潍坊,好戏连台!(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