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不仅低碳绿色高速公路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建设过程中的低碳低耗也日渐深入人心。
在山东高速集团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徒骇河大桥的建设现场,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全长约94.8公里的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自南向北依次与青银高速、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高武高速、滨德高速紧密相接,串起济南市天桥区、起步区,德州市齐河县、临邑县、陵城区和宁津县,终点与国道339交叉并设置宁津西互通。
如此大体量的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结合沿线丰富的大宗固废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将“变废为宝”贯穿施工全流程。
从大桥桥头地基开始,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喷扩压灌流态固化土桩加固软弱地基的新技术,以生态土壤胶结材料替代水泥用于搅拌桩施工,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0%以上,加工而成的搅拌桩单桩地基承载力提高了40%;
研发固废基胶凝材料用于半刚性水稳基层,实现三层连铺,不仅有效减少开裂问题,还将施工周期缩短了50%。
与此同时,项目使用植物纤维毯总面积超130万平方米,代替圬工防护,既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又节省造价约40%,运营期每年固碳量增加约2600吨。在科研支撑方面,积极开展多项课题研究,建立路基快速绿色建造体系,规划打造零碳服务区2.0版,构建多源融合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在智慧安全梁场,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72种隐患视频自动识别算法模型几乎覆盖了所有典型作业场景,让普通监控设备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拥有“智慧大脑”,自动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即时将信息推送至现场一线管理人员并自动督促隐患整改。
梁场龙门吊可通过摄像头比对作业人员信息库,确保每一位操作龙门吊的人员都是持证上岗,从源头上杜绝了无证操作的风险;其操作手柄人脸识别智能存储技术确保了只有经过人脸识别验证的操作人员才能拿起手柄进行操作,并且操作信息会被智能存储;自动防风系统依据风力强度,精准触发五级风预警(不关停)和六级风报警(双关停)。在极端天气日益频发的当下,龙门吊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自动防风系统有效规避了人为操作失误与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确保了吊装作业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安全性。
在生产管理智能化方面,梁场构建拌合站四维一体智慧管控系统,对全线8座拌合站全要素联网管控,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升级智能压浆设备,保障合格率100%。
针对黄河下游复杂地质条件,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在省内首创箱涵整体式桁架无拉杆施工工艺,施工效率提高20%,成本显著降低,成功破解行业难题。项目团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研发喷扩压灌流态固化土桩施工新工艺,单桩地基承载力提高40%,综合建设成本降低35%。
在技术创新方面,省内首次采用钢波纹板拱桥技术、大规模应用钢波纹管涵、应用腹板无钢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工字梁结构体系,分别在抗震、施工便捷性、结构优化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此外,还研发压制式路缘石,引进玻璃钢永临结合泄水槽,进一步提升了工程质量与实用性。(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