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作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医药大省山东,如何演绎传统医学的当代叙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变局之下,唯有乘风破浪
当下,随着多模态交互、低能耗运算、多语言适配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AI应用在中国加速迭代,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山东,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正通过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东方方案。
2月26日,山东省医保局专题会议中强调,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无疑为接下来的中医药改革示范打了一剂强心针。实际上,早在AI技术刚刚展露头角时,山东就已开始布局变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健康管理,实现了检前、检中、检后个性化全流程辅助服务,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为全省“AI+中医药”改革开了好头。
根据2024年发布的《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全省正加速建设“1+16+N”推广体系,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不少于80个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站。进一步推动传统诊疗技术和验方向基层渗透,山东中医药改革示范正全力推动。
AI赋能,智能诊疗遇见深度学习
在济南市中医医院,患者的舌象被高清摄像头捕捉后,AI系统瞬间完成舌质、苔色、裂纹等36项特征分析,与数据库中10万例临床案例比对,生成辨证建议供医师参考——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发的“智能舌诊仪”的日常应用场景。
2025年山东省启动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挂帅工程,将此类技术推向了更深的维度:从脉象传感器到脑机接口设备,AI正重构传统“四诊”的感知边界。
这种变革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淄博市博山区中医院的“中医日间诊疗中心”,通过AI远程诊疗系统,将省级名医的辨证经验实时传输至基层,使农村患者也能享受个性化经方服务。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基层误诊率下降23%,中药处方有效率提升至91%。AI的介入,让扁鹊“见垣一方人”的传说在现代有了数字化的诠释。
同时,山东省的顶层设计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制度动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将AI诊疗设备研发、经典名方数字化重构列为重点任务,而“1+16+N”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体系,更通过AI辅助的师承教育平台,将周村炮制技艺等非遗技术转化为可量化的操作模块。AI技术的深度应用体现出传统医学与现代需求的有机融合,山东省正在中医药领域实现智能跃迁。
突破瓶颈,寻找守正创新平衡点
尽管智能化转型成就斐然,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医辨证的模糊性与AI算法的确定性如何兼容?济南市推行的“中医经典知识图谱”项目尝试破题:将《伤寒论》的397法、113方转化为包含12万个节点的语义网络,既保留“观其脉证”的灵活性,又赋予数据挖掘的结构性。
而在伦理层面,山东率先建立的中医药AI伦理审查指南,要求算法必须保留“医者决策终审权”,防止技术异化消解中医的人文内核。这种“人机共主”的模式,体现了《黄帝内经》所述:“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的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指出:“中医药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用现代语言诠释古老智慧。”从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到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齐鲁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正尝试在传统精粹与现代需求间搭建转化之桥。
当AI学习《金匮要略》的速度超过人类,当区块链让阿胶的DNA溯源精确到每头毛驴,山东中医药的智能化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技术革命的本质不是取代传统,而是激活文明基因中的创新密码。从“AI+中医”到“中医AI”,这场发生在齐鲁大地的嬗变,正在书写《千金方》未曾预见的新篇——那里既有算法的精确,更有医者仁心的温度。(刘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