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的征程中,济南市天桥区积极作为,把垃圾分类“关键小事”放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局中谋划落实。牢牢把握精准投放、规范收运、执法监督、可回收物回收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等关键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垃圾分类走上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助力实现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新跃升。
精准投放:宣教赋能与设施升级并驾齐驱
长期以来,天桥区深耕宣传教育,“九进”宣传、主题活动与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机关等前沿阵地,凸显党建引领与党员先锋作用,联合教体局深耕“垃圾分类进校园”系列活动,全力唤醒居民分类意识。与此同时,持续优化设施建设,分类房、亭新建与升级有序推进,投放点位布局日趋合理,部分区域智能化设施崭露头角。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有分类设施1443处,其中分类房227座、分类亭693处、简易投放设施523处,更为投放便利性与引导性注入新活力。
规范收运:专线优化与体系完备相得益彰
天桥区创新采用“公交化收运”“音乐专线”等多元模式,设置厨余垃圾收运公交专线5条、音乐专线34条,精准依循区域特质规划运输线路,在商业街区、居民区、大型机构等精准布局不同专线,大幅提升厨余垃圾回收精度。配备槽罐式厨余收运车6辆,大型厨余转运箱3套,运输车辆配备先进称重系统,依托市局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运输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执法监督:严格考核与强力执法相辅相成
以精心制定的考评细则为工作指引,“每日、每月、每季度”的高频考核贯穿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全程,及时高效下达问题整改通知,严密监管厨余垃圾收运,有效遏制“跑冒滴漏”现象。多部门联合检查形成强大合力,有力督促各行业履行分类职责。
可回收物回收:项目拓展与资源循环深度融合
持续深耕“两网融合”项目,服务点在可回收物回收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削减垃圾总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迈向新台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踊跃参与,部分街道与企业携手“蓝帐篷”定时定点回收模式,引入“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设备落地、积分奖励机制推行,极大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有力促进可回收物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置,资源回收利用率节节攀升。
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驱动与智能管控精准赋能
厨余垃圾运输车辆借助市局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控,为管理决策筑牢数据根基,有力优化收运流程。在街道智能垃圾分类设施试点成效初显,平台精准监测街道每天厨余收集量,为工作精准指导提供有力支撑。
天桥区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坚毅前行、成绩显著,在精准投放攻坚、执法监督强化、回收体系拓展及信息化深度应用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全力塑造更为完善高效的垃圾分类管理生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跃上新高度、书写新篇章。(来源:天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