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先后承担国自然、国博后、省教育重点等项目,获评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众多荣誉傍身的,是山东省立医院一个寻常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科室——皮肤科。“很多人的印象里,皮肤科只是一个小科室,皮肤相关的疾病无非瘙痒、疼痛;殊不知,目前已被命名的皮肤病达2000余种,其中重症药疹、自身免疫性疱病、皮肤感染等不少皮肤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皮肤科主任党宁宁介绍。
细数来路,自1925年建科以来,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如今,皮肤科正快速成长为一个医教研一体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科室。
初露锋芒:发力临床科研,“国”字号荣誉加身
皮肤科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皮肤泌尿器科”。至1952年泌尿科分出,皮肤科不仅拥有诊查室、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还开设了病房,拥有9张固定病床。
期间,科室在皮肤相关疾病的治疗上,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比如,1947年,门诊设手术室,开展皮肤外科治疗和活检,是国内最早开展皮肤外科手术的科室之一;1948年后,开始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皮肤病;1949年起,用青霉素治疗梅毒;1951年,开始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些皮肤病。
基于学科的发展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此后,皮肤科先后系统进行了性病的防治研究,银屑病的普查、济南市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等多项研究,并写成论文及总结,造福了无数患者。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的推动。1975年开始,皮肤科在时任科主任郭子英的带领下,以临床科研为着力点,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是年6月,郭子英教授发起、领导、组织了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研究。在对166例皮肤着色霉菌病患者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临床分析后,提出了免疫光谱分型,并对各型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一科研成就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此后,皮肤科各任学科带头人均把“强临床、重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理念,以科研带动临床,以临床推动科研。
比如,1980年,戴文丽副主任继续领导、组织了皮肤着色素霉菌病的综合研究工作。1982年3月,经国内有关专家鉴定,该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有些方面具有国际水平。同年,该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9月,皮肤科开展了对皮肤着色霉菌病系统的治疗研究。其中,冰醋酸疗法、手术与药物联合疗法均为国内首创;手术与药物联合疗法的一次治愈率更是高达98.08%。
至1991年,万俊增等完成的“着色霉菌的实验研究”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如今,皮肤科整体实力不断攀升。科室发展进入新纪元,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歇。科室多位博士接过了科研的“传承棒”,在真菌感染方面获得国自然、国博后和省自然的资助。此外,聚焦于银屑病、黑素瘤和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也获得多项资助和高质量文章的发表。
攻坚克难:瞄准急危重症,从“死神”手里抢人
初到皮肤科门诊就诊时,患者小王(化名)体温高达39.5℃,全身上下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暗红斑,甚至双眼结膜、口唇黏膜上也依稀可见;严重的部位还遍布大大小小的水疱。
追问病史,接诊医生了解到该患者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服用了多种抗抑郁药物。“这绝非一般的药疹。”接诊医生当机立断,建议患者尽快入院接受治疗。果不其然,入院后前两天,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全身皮肤迅速大面积剥落,累及体表面积70%以上,体温最高达41℃。
患者躺在床上不敢动弹、无法吞咽进食,进一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到患者发病前期的用药情况后,团队将目标锁定在“拉莫三嗪”。这是一种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引发罕见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征”。该病起病急骤,如果抢救不及时,易引发继发感染、肝肾衰竭、电解质紊乱、脓毒血症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诊断后,团队立刻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3天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随后,在皮肤科连续700多个小时的精心护理下,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无独有偶,2024年5月,一位73岁的患者因局部细菌感染、发热、上肢疼痛来到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就诊。“这是一位银屑病患者,因为皮肤瘙痒,抓挠后局部破溃,导致细菌感染。”党宁宁介绍,患者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烦躁、血压不稳等症状,是典型的坏死性筋膜炎并发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坏死性筋膜炎,仅这一项,死亡率就高达35%。所以说,稍有不慎,患者性命难保”。
好在接诊后,皮肤科积极组织多学科会诊、抢救,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约一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这次治疗,也成功获评山东省立医院2024年度“重大抢救奖”。
在皮肤科,像这样的急、危、重症患者并不少见。如何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时刻考验着团队的诊疗水平。“除了会看病外,皮肤科医生动手能力也要很强,不仅会动‘刀’(手术刀),还要会动‘枪’(激光),要成为全能型大夫。”党宁宁说道。
伴随着皮肤病病种以及患者需求的多重变化,在与“死神”抢人的同时,皮肤科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综合平台,进一步推动建科医教研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科室。
协同发展:医教研一体学科建设再起新程
医、教、研在科室高质量发展中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医疗是基石,教学是传承,科研是动力。在赓续前辈薪火,持续做好临床、科研工作的同时,科室积极通过退休返聘、高水平人才引进、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建强人才梯队。
比如,在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伴随着皮肤学科的发展、新兴亚专业的出现,基于患者的康复需求,科室设立了毛发、痤疮、白癜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专病门诊。“专病门诊的设立,可以为皮肤科医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科室医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这无论是对其个人还是对学科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党宁宁介绍,另一方面,设立专病门诊,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专病专管,通过长期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两所大学的硕士及博士培养基地,皮肤科还承担着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形成了“课前重在督促,课堂重在互动,见习重在实践”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必修课《皮肤性病学》线上部分,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自学;线下部分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病例,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分组讨论、课堂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变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有效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发挥省属龙头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上的引领作用,一直是省立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科室发展亦如是。”在党宁宁看来,作为重点专科,在做好自身的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山东省皮肤外科与皮肤美容的发展,提升全省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为此,皮肤科连续10年举办山东省皮肤外科与皮肤美容培训班,并于2023年7月牵头成立“山东省皮肤外科与皮肤美容专病联盟”,旨在建立连续性医疗服务、合作帮扶机制、技术培训体系,整体推进专病联盟各单位水平及业内影响力。
与此同时,党宁宁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线上科普,其团队的线上视频课程《皮肤与美容-医学专家如是说》从专业角度讲解皮肤美容基础、普及常见皮肤问题、揭示美容误区,深受好评。同时,该课程也在2020年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转眼已是百年过。百年风雨见证了皮肤科的漫漫征程。而今,立足新时代,皮肤科仍将立足医、教、研全面发展,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推动临床,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行稳致远。(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