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破茧者说”的山东逻辑
中国网 2025-02-11 15:37:30

东营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84个,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40余项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烟台自贸区首创“检验批”监管模式,“容缺受理”机制允许企业在非关键材料缺失时“先上车后补票”,通关时间压缩80%;

济南零碳工厂每年发电60万度,减少600吨碳排放;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第11次刷新世界纪录,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6自然箱/小时;寿光农业由“设施化”全面迈向“数字化”,智能监控下的蔬菜走向全世界。

放眼齐鲁大地,卓越的成果,源自于生动的创新举措,离不开深刻的改革内核。

(一)

对山东而言,2025“新春第一会”置顶“改革创新”,是必经之路。

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面对国家寄予的厚望,山东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自觉提高站位、拉升标杆,在大局下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在殷切嘱托中明晰自身特色、选树改革典型、推广创新品牌,变国家所需为山东所能,将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的改革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努力为全国提供破解深层次矛盾的样本。

1月7日拍摄的位于山东省莱州市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当下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山东瞄准改革攻坚“啃硬骨头”,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发展稳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 10项标志性改革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直面难点、直击困局,全力当好“排头兵”,不遗余力“走在前、挑大梁”。

(二)

既要担重任,又要打头阵,山东必然要从全局之上谋势,于关键之处落子,以改革推动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有序,进而形成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山东人自古就有敢闯新路的传统。放眼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山东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全国第一批14个开放城市中,青岛、烟台位列其中;菏泽小井村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实行分田到户的村庄,走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前列;胶东地区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胶东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莱西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示范。

进入新时代,山东扩权强县、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山东GDP已达9.86万亿元,作为“虽迟必到”的第三个10万亿大省,山东继广东、江苏之后,即将实现北方地区“零”的突破。

山东培育了以“十强”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在2035《总体规划》中,山东被赋予“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截至2024年,山东省已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位居全国第一。

紧扣特色领域,山东深化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式改革。面对“改或不改,都很难”的境遇,山东秉持强有力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提高改革创新的层次和能级。

(三)

以核电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历来是民间资本的“禁区”。山东率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核电领域,今年更将健全民间投资常态化推介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新能源、新基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布更广泛支点。

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势在必行,但量大面广,牵扯利益多;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涉及金融风险防控,但专业性强,难度不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无路可循,又该如何统筹谋划?

大批国产汽车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结等待装船出口(1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从深化融资平台和转型改革到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从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到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92项重点改革逐级推进,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砍掉非主业企业1325户,让资源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赛道集中;能源革命聚焦先立后破,2024年新能源装机容量首超煤电,储能技术攻关同步推进。

面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山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把问题清单当做改革清单,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改,以观念更新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四)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改革势必要有“全局头筹一盘棋”的胆识与谋略。山东16地市凝心聚力又因地制宜,携手描绘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蓝图。

“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分类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位居10项重点改革任务之首,城投公司由城市服务商向产业投资运营商转型的步伐继续加快。临沂城发集团推进“城投”变“产投”,牵头设立的新质产业园区已初步成为培育孵化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摇篮。

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共推”、科创资源“共享”、产业体系“共建”、基础设施“共联”。目前,济青高铁最短发车间隔仅6分钟,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营。

淄博在全省率先建设5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打破政府扶持奖补常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建设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助力科技创新主体顺利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潍坊提出以更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济宁提出开拓“新”的视野,全方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德州把改革创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日照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提出“谋招推服”全链条提升。

从理念观念到体制机制,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细数下来,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创新的无穷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民。改什么、怎么改、改出何种成效,都要以人民为导向,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由此可见,山东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推动更深层次自我革新,终将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鸣飞)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