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
回顾2024,非遗里的济南熠熠生辉: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创新“7个首次”办会模式备受好评;24个项目晋升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总数领跑全省。此外,天桥区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济南福胶集团、莱芜区杨庄镇被评为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济南,这片拥有130项市级以上非遗的土地,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生态,书写着泉城新篇章。
非遗瑰宝,赓续齐鲁文化血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非遗传承千年智慧。济南市非遗保护中心2023年发布的《非遗名录白皮书》揭示,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74项、市级130项,覆盖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十大门类。数字的背后,不仅是城市文明演进的活态见证,更彰显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十三,糖瓜粘。”在莱芜区杨庄镇,73岁的陈楼糖瓜非遗传承人陈佃起,以精湛的技艺延续着这份北方小年的甜蜜记忆。自清朝同治年间流传至今,陈楼糖瓜经历百余年风雨,却愈发香甜。春节前夕,糖瓜预订量突破三万斤,产值达1200万元,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文化的强劲动力。陈楼糖瓜在2024年被评为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另一项非遗瑰宝同样熠熠生辉。82岁的“章丘铁锅”传承人刘紫木,坚守“三万六千锤”古法锻造技艺,每一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刘紫木说:“锤印不仅是工艺的痕迹,更是匠心的年轮。”2019年,章丘铁锅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遗名录,年产量突破5万口,成为舌尖上的非遗典范。
济南非遗,如同齐鲁大地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非遗与现代融合,焕发新生
“非遗保护并非简单的冷冻保鲜,而是要让传统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在历下区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一组文旅融合数据颇具深意:通过2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的植入,该街区客流量同比提升40%,夜间经济收入增长65%。这里不仅聚集了鲁绣、皮影、老济南酸蘸儿等众多非遗工坊,更构建了一个“可触可感的非遗生态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鲁绣传承人徐秀玲的“虚实绣法”工作室,传统工艺正经历一场数字化突围。借助3D扫描技术,团队巧妙地将李清照《漱玉词》的书法笔触转化为精美的刺绣纹样,所开发的数字藏品在阿里拍卖平台上更是创下了单件8万元的成交记录。“我们在绣布上编织的,不仅仅是丝线,更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密码和文化的传承。”徐秀玲如是说。
而在槐荫区百年商埠区,“非遗+城市记忆”工程展现另一种可能。修旧如旧的阜成信棉花行里,棉花加工技艺展示与AR技术巧妙结合,游客只需扫码,便能瞬间穿越回1920年的济南商埠。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让该片区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非遗旅游街区”试点项目,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成为非遗与现代城市生活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
非遗浸润城市,文化共生
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非遗文化正逐步浸润城市文化肌理。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审核遴选的“泉城非遗坊”,作为研学基地和非遗体验馆,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的平台。截至2024年,“泉城非遗坊”总体数量已增至219个,极大地拓展了市民群众的非遗体验场景。
在舜华路街道雅居园社区,非遗剪纸公益课堂成为社区文化一大亮点。社区与“红色合伙人”徐建国携手,开设了涵盖10余种剪纸项目的公益课程,平均每年举办50余场,惠及居民超过1200人次。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打造了非遗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双赢样本。
济南外国语学校的非遗校本课程同样值得称道。孩子们在制作“黄河泥陶”中学习地理知识,用鼓子秧歌编排英语话剧,这种教育创新模式,让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已有87所中小学4.2万名学生参与到这一课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少年”。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当孩子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龙山黑陶时,文化自信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济南非遗不仅艺术瑰宝,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它们见证济南历史变迁,承载着人民智慧与情感。从曲水亭街的面塑艺人到CBD高楼的数字设计师,从百年商埠的活化更新到社区邻里的文化共生,济南非遗正在实现从文化符号向生活方式的华丽蜕变。有着2600年建城史的泉城济南,正以非遗为笔,讲述着最动人的济南故事,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泉脉。(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