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77倍医用高倍显微镜,用只有10微米粗细的缝线,成功为只有3根头发丝粗的血管吻合,全程用时6分17秒。
2024年11月8日—9日,第12届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和内窥镜学会(RAMSES)学术年会在新加坡举办。年会现场,该学会与世界超级显微外科学会(ICSM)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血管吻合人机对抗大赛”。比赛中,90后医生相亚红战胜所有其他外科医生组选手和机器人组选手(Symni血管吻合机器人),代表外科医生组获得比赛的总冠军。
相亚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住院医师。出于对外科手术的热爱,相亚红于2016年加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与显微重建外科主任医师王增涛教授医疗技术团队。8年来,她谨记团队理念,将责任心放在第一位,不断精进,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医术高超、深受患者信赖的手足外科医生。
现场:在直径0.2毫米的血管上飞针走线
世界级赛场上夺冠
比赛前1个小时,相亚红得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比赛时不能用目镜,而是要用3D眼镜。这让首次站上世界舞台的她,更加紧张了。“平时练习也好、手术也好,基本上都是用目镜,从来没用过3D眼镜。”相亚红介绍,相比于目镜,3D眼镜的清晰度要差一些。
适应了20分钟之后,相亚红走进了赛场。
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和内窥镜学会学术年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关于机器人显微外科手术和新型机器人内窥镜手术应用的多学科会议。年会期间举办的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赛,更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举办的人类选手和机器人选手的对抗赛,堪称国际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人机对抗“天花板”级别的大赛,赛事空前。
“比赛之前,内心还是很紧张的。”相亚红介绍,不过对于手足外科的医生来说,吻合血管是日常工作中的“常规操作”,是上台做手术之前就要练好的基本功。经过一番角逐之后,相亚红成功拿下外科医生组的冠军,并代表外科医生组与机器人组冠军Symni血管吻合机器人开始了最后的对决。
“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缓解幕后操作人因为紧张而造成的手抖;但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速度慢、手腕不够灵活等。”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赛之前,相亚红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提前摸清了机器人选手的特点。
“比赛前,王增涛主任现场教学,指导我如何控制紧张情绪带来的手抖。”相亚红介绍,在团队的鼓励下,她拿起手术针,从容不迫地用直径仅有10微米粗的缝线,在直径0.2毫米的血管上“飞针走线”。
0.2毫米是什么概念呢?大约相当于人类的3根头发粗细。而10微米,甚至不足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
最后一针缝合完毕,相亚红率先完成比赛。她放下手中的手术针,摘掉3D眼镜,长长呼出了一口气。用时短、精度高、血管创伤小,在裁判的综合评判下,相亚红成功打败机器人选手,为这场“世界之旅”画上了完美句号。
“这个结果应该是意料之外的吧。”相亚红说,医路漫漫,往后的日子,还要继续努力,“要用更好的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回顾:曾多次在全国赛事上获奖
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翻开相亚红的简历,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位年轻外科医生的成长历程。2016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同年12月,加入王增涛教授医疗技术团队,成为一名手足外科医生。
不到8年,从“外科小白”成长为世界冠军,相亚红的“秘诀”很简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太多想法,就是喜欢。”相亚红介绍,在手足外科实习期间,内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同时也被团队精湛的诊疗技术所折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手足外科医生”。
梦想照进现实,真正加入手足外科团队以后,相亚红内心更是雀跃不已。但紧接着,摆在她面前的就是一道道“关卡”。其中,第一关就是适应显微镜。“显微镜下操作,手上的动作容易跟不上眼睛的视线。”相亚红介绍,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镜下操作,就无法准确吻合血管,更枉谈站上手术台给患者做手术。
好在,得益于团队前辈的指导,相亚红很快适应了显微镜下操作。紧接着,血管吻合这道“关”又摆在了相亚红面前。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血管吻合是“基本功”。为了尽快练好基本功,一有时间,相亚红就躲到练习室,在鸡翅中的动脉上练习。
事实上,相比起在患者模糊的血肉中寻找血管、辨别组织,血管吻合只是手足外科手术中最不起眼的一环。但相亚红并没有因此而“小视”这个环节。即便是已经可以独立上台为患者接断耳、断指,她依然会努力把血管吻合这一小步做得更加精细。
2023年3月份,“2023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年会血管吻合大赛”在陕西西安举行,全国各地共92支队伍参赛。相亚红拿到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同年12月,“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在四川成都市召开。相亚红在6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
当然,血管吻合只是第一步。从在手术台旁“观望”,到在手术台上“打杂”,再到最后成为手术台上的“台柱子”,相亚红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与她而言,正是源于对手足外科的喜爱,才有了源源不断地成长进步的动力。
成长:18小时不吃不喝为患者接断指
“责任心要放在第一位”
成长,就要不断迎接挑战。
2023年的一个夜晚,急救车的呼啸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位从滨州转来的患者,被医护人员紧急推进了手术室。患者在建筑工地上班,晚上下班时,骑电动车路过一片建筑材料时不慎摔倒,撞到了一旁的铁柱子上,左耳耳廓被整个割下来。
“患者颅脑受伤,而且到医院时禁食时间不够,只好先对离断的左耳进行清创,做好术前准备。时间一到,立即麻醉、手术。”相亚红介绍,但由于耳朵上的血管很细、而且患者耳部部分组织有缺损,手术难度很大。“患者从凌晨4点30分进手术室,下午3点完成手术、转入病房,整台手术历时10个多小时”。
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半个月,患者痊愈出院。今年上半年,从患者通过微信给相亚红发过来的图片上来看,伤口已经不易察觉了。
这只是相亚红每年近300台手术中的一例。“每一位患者都有特殊性,每一位都要认真对待。”相亚红说。
今年7月份,一位50多岁的女性职工,在工厂车间作业时不慎被机器切断手指。在当地医院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后,该名女性被从济宁市紧急送到了济南。看到患者完全离断的 5根手指,恰好当天晚上值夜班的相亚红顿觉“头大”:“很严重,5根手指完全脱离手掌,离断部位的骨骼、关节、肌腱、皮肤软组织、血管神经等众多组织存在缺损,而且从患者受伤到进手术室中间间隔时间太长,患者失血过多”。
不仅如此,由于搭档受伤,相亚红不得不成了这场手术的“顶梁柱”。看着患者因疼痛而扭曲的面容,相亚红不敢多想,坚定地走上了手术台。清创、寻找血管和神经、连接相对应的组织……从前一天晚上6点30分到次日下午1点钟,将近19个小时的时间,相亚红坐在手术台旁,借助高倍显微镜,在患者手上的左手上精雕细琢。期间,她不曾吃一口饭,也不曾喝一口水。
“当时满脑子想的就是赶紧接上离断的手指,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误。”相亚红回忆说,自从加入手足外科团队,科室主任寇伟就多次教导大家要“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对患者负责,就不能想着自己舒坦”。
截至11月中旬,手术已经过去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患者的5个手指已经可以做一些譬如端杯子、拿苹果之类的大动作。“现在,患者正在我们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做更精细的康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就可以用左手拿起针线了。”相亚红笑道。
1990年出生,2016年加入手足外科,2024年在世界级舞台上夺冠……相亚红的“医”路人生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等着她去创造。她说:“外科医生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我会一直走下去。”
专家简介
相亚红,女,1990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枣庄市,毕业于泰山医学院,目前就职于济南第四人民医院。从事手足外科及显微修复外科7年余,擅长:手足外伤急救,如各种复杂断指/趾/肢再植、断耳再植、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各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外伤术后功能重建、手足部肿瘤根治,手指再造等。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在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赛上,荣获三等奖
2023年12月,在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荣获个人精英组一等奖
2024年11月第12届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和内窥镜学会(RAMSES)学术会议中血管吻合人机大赛获得总冠军。
(马俊伟、刘芳、陈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