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潍坊,拥有1289平方公里的海域、158公里的海岸线,在山东省海洋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3年,潍坊市海洋生产总值1596.8亿元,以约占山东全省1/22的海岸线创造出约占全省1/10的海洋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1271.7亿元、占GDP比重达21.8%,蓝色经济已经成为潍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潍坊深入实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连续发起两轮主攻“海洋经济”的战场行动,加快推进海洋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科学布局,明确目标
潍坊市政府依托自身优势,明确提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的发展理念,将海洋经济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这一战略布局不仅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号召,而且精准对接潍坊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需求。
潍坊市委书记刘运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潍坊市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通过实施主攻“海洋经济”的系列行动,海洋产业不断壮大,港口功能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
事实上,潍坊在陆海空间布局上精心规划,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蓝图。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潍坊立足渤海湾沿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统筹各类用海需求,形成“一主两副一带多区”的开发保护格局。
“一主两副”明确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协同寿光市、昌邑市共同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实力和协同效应。
滨海生态发展带的打造,协调海岸线两侧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不仅保障沿海地区的生态健康,还提升了滨海公共空间品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宜人的滨海环境,推动陆海产业联动一体化发展。
“多区”的划分,涵盖生态保护区、渔业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等多种功能区,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海洋发展空间,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潍坊强化岸线分类管控,对自然海岸线进行严格保护和有效修复,确保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量不减少。通过一系列措施,严控改变海岸自然形态和影响海岸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维护滨海湿地的独特性和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对海域功能进行精细分区,规划不同用途的海洋发展区,使各类符合条件的产业能够在各自适宜的空间内有序发展,避免产业布局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实现海洋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壮大,港口崛起
潍坊海洋经济的显著成效,首先体现在海洋产业的持续壮大上。潍坊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化工、海洋动力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如今,潍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盐溴生产和出口基地,溴苯乙烷等4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海洋化工产业熠熠生辉。山东海化集团作为潍坊海洋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其纯碱、原盐、氯化钙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化工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远销海外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基地之一,有力地推动潍坊海洋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海洋动力装备产业中,依托潍柴、豪迈等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将陆地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应用于海洋动力装备制造,潍柴凭借其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积累,成为国内最大、产品系列最全、功能覆盖面最广的船舶动力供应商,为海洋船舶提供高性能的动力设备,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豪迈则利用其在精密制造方面的优势,成为深海结构件产品的世界隐形冠军,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保障海洋资源开发的装备需求。
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打造以新和成、富康、华辰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潍坊市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达到154家。海洋生物医药,连续2年产业增加值全省第一,潍坊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选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百强榜、获批省级特色小镇。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命脉。五年来,潍坊港在一体化格局中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货物吞吐量较2019年增长4.7倍,集装箱量增长5.5倍,实现了翻番式、跨越式增长。
在港口设施建设上,潍坊港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提升港口的硬件水平。目前,潍坊港已建成中港区5万吨级滚装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1个,港口的吞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能够满足各类大型船舶的停靠和货物装卸需求。同时,港口还配备先进的装卸设备和仓储设施,实现货物装卸、存储和转运的高效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
航线拓展方面,潍坊港成果丰硕。现已开通至日、韩两国的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达到16条,通航城市18个,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港口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与国内外众多港口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覆盖东北亚、东南亚以及国内沿海地区的航线网络。
航线的不断拓展,更为潍坊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搭建便捷的桥梁。
科技创新,人才汇聚
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潍坊不断加大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成多个海洋科创平台和实验室,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潍坊市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赋能,新创建全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处,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43家、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19家。建设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体系超高速科研平台—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并列入崂山实验室核心公共平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项,联合共建项目6项。
在人才引进方面,潍坊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推进蓝色人才引进和海洋产业项目建设工作。通过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学术交流活动等,积极搭建人才与企业、科研机构对接的平台,成功引进涉海高端人才64名,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今年新增1个泰山人才蓝色专项,总数达到10个,全省第一,共获得省扶持资金9000万元,这些项目聚焦海洋关键技术领域,有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进一步提升潍坊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潍坊还注重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所、海洋一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平台。
这些人才的汇聚,为潍坊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潍坊深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潍坊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实施海陆一体化生态治理,构筑起生态屏障。
在陆源污染治理上,潍坊加大对入海河流的治理力度,对弥河、白浪河、虞河等11条入海河流实施总氮控制“一河一策”管控,通过精准溯源、系统治理,有效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确保达标后才可排放。例如,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对初期雨水、生活污水等低浓度废水与生产废水进行分类处理,采用先进的厌氧+好氧+双膜工艺,65%的中水回用于循环水补水,35%的浓水经过一企一管去园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
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潍坊积极推进海上污染分类整治。强化港口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渔港污染防治,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多营养层次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持续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减少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此外,潍坊市海渔局、潍坊海事局等部门加强对船舶的监管,防止船舶油污、垃圾等污染物非法排放,定期开展海漂垃圾清理活动,保持海洋环境的整洁。
潍坊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致力于重塑海洋的“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滨海湿地修复是其中的重点工程。通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小清河口、老河口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潍坊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400多公顷,岸线33.23公里,培育种植苗木134万株,成功打造出“滨海生态长廊”。
在寿光,通过海堤生态化、拆除盐田、退围还滩、牡蛎礁和盐沼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提升老河口区域整体生态岸线功能,增大滩涂湿地面积,恢复底栖生物资源,显著提升该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为众多候鸟和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家园。
潍坊还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如山东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项目,通过在风机基础周围投放产卵礁、集鱼礁、海珍品礁等,保护和增值当地渔业资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潍坊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加强日常监管和治理力度,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让潍坊的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也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和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在潍坊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刘运发出动员令,强调要聚力探索“陆海统筹、科技引领、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开放合作、治理高效”的特色海洋发展之路,向海洋要生产力、求增长点,奋力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渤海湾畔,潍坊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创新的思维和更加绿色的理念,坚实有力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每一步都踏出了潍坊对海洋经济的深度布局与坚定信心。潍坊与海洋的故事,未来可期。(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