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仰韶文化 感悟创世精神
中国网 2024-12-24 15:32:31

“女娲神话传说中的泥与火亦是陶瓷文化产生之本元。”走进郑州聚瓷博物馆文化苑小广场,入口处一幅《女娲创世图》铜浮雕格外引人注目:浮雕艺术地表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不觉中神话传话与陶瓷文化意合一处。12月21日,郑州聚瓷博物馆与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联合在这里举办的“仰韶文化发现103周年研讨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伏羲女娲形象”的研讨会,更将这种意蕴融合引向深入。

郑州聚瓷博物馆馆长许聘介绍了该馆对仰韶时期文物的收藏与研究。据介绍,该馆收藏大量仰韶时期的陶器,其中包括夹砂尊、陶壶、陶罐、陶盆、陶瓶等,代表了仰韶时期陶器的成就。许聘说,仰韶文化的陶器不仅在形状上多样,且在纹饰与制作工艺上展现了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其器物表面常见的几何图案与自然元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与理解,展示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昭示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蛙纹(女娲)纹白衣彩陶钵

战国早期墓堆塑蛇(女娲)纹青瓷悬鼓座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被学者称为人文始母。“我馆收藏的文物中有少是女娲题裁的,证明女娲的神话传说广泛且深远。文物中有的陶塑女娲俑,有的是画像石拓片,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女娲造人、补天等神话,也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宇宙和自然探索和理解,形成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与自然抗争的创造精神,这与仰韶文化一样展示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许聘说,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场所,更是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我馆通过展览、学术研究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致力于提升公众对仰韶文化、女娲创世文化及其历史背景的认知,汇聚专家学者从多维视角,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推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

“研讨仰韶文化,感悟创世精神。”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宝宗结合多年的收藏与研究,围绕“仰韶文化时期的伏羲女娲形象”作了深入讲解。他说,仰韶文化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更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伏羲与女娲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创造与和谐的追求,也展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女娲的形象不仅在造型上富有表现力,更在象征意义上深刻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女娲则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大地的温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家庭的崇敬。”李宝宗阐述了仰韶文化时期伏羲与女娲形象在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独特特征,认为仰韶文化的艺术作品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女娲创世文化元素,如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等这些文化元素,都在仰韶文化中通过陶器、彩绘及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情感共鸣。

“尽管此次研讨会的时间有限,但其成果却是多维而深远的。”许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使我们对“仰韶文化与女娲创世文化”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包括这两个文化象征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艺术风格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为我们更好的收藏、展览、研究、弘扬仰韶文化和女娲创世文化,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这次仰韶文化研讨会,采用主题发言、总结发言、交流讨论和现场观摩的方式进行。与会人员认真观摩了郑州聚瓷博物馆的现场展览和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珍藏的仰韶彩绘陶盆等文物,为研讨提供了丰富和生动的素材。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近距离观摩,进一步加深了参会人员对仰韶文化时期伏羲女娲形象的理解,特别是彩陶上的纹饰和器物造型,使他们能够基于实物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探讨与学术交流。

“文化自觉是主体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与主动承担的责任感。本次研讨会正是两家博物馆对仰韶文化和女娲创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益实践。”中央媒体驻豫一位资深媒体人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尽管此次研讨会规模不大,但选题深入聚焦仰韶文化与女娲创世文化,深入挖掘仰韶文化与女娲神话意蕴融合点,既有历史的深度,也兼具现实的启发性。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与学术讨论,展现了主办方对仰韶文化和女娲创世文化的严肃思索与责任担当,难能可贵。(刘迅)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