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散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这里不仅见证了土地的“变形记”,更见证了农民生活的“翻身仗”。一场关于土地托管的革命,如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沙河站镇,这个被誉为“东平粮仓,瓜菜之乡”的地方正以土地为“纸”,托管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走进董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农田。“以前啊,这地都是自己种,起早贪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董寨村村民刘照花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土地托管出去,不仅有保底收入,还能腾出手来去打工,多挣一份钱。”刘照花的笑容,是沙河站镇土地托管成效的最好注解。
面对农村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的严峻挑战,沙河站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于2020年提出了“做好土地文章,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号召,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他们与省供销社携手,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全程土地托管,既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型。
沙河站镇的土地托管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镇党委引导各村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选取6个村作为试点,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如同一股强劲的风,吹散了农民心中的疑虑,也吹绿了乡村的田野,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有效衔接、融合。全镇65个村全面铺开,集体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0000亩,全部由为农服务中心托管,实现全年村集体增收800万元以上。
“党支部是我们的主心骨,合作社是我们的新平台,供销社是我们的技术支撑,农户是我们的根基。”沙河站镇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成龙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合作社将土地整合,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植保机、旋耕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在田野上轰鸣,奏响了现代农业的交响曲。
土地托管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沙河站镇为农服务中心提供“耕、种、管、收、贮、销”一站式服务,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粮食生产。通过统一采购良种、精准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烘干、保鲜储粮等一系列措施,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前一家一户太松散,现在土地整合后,机械可以大面积作业,效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张成龙介绍道。据统计,每亩地节约生产成本20%,农机作业成本降低30%。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更是沙河站镇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实惠。
土地托管的成功实践,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增收后,改设施、美环境、发福利、奖分红等工作快速推进。三庙南村整修路肩,修缮下水道,村级面貌焕然一新;董寨村帮助入社群众代缴家庭保险,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三庙西村对入社群众发放节日福利,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土地托管真是好啊!不仅让我们省心省力,还让我们的村子变得更美了。”村民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托管的认可和赞赏。
沙河站镇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深化土地托管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他们主动对接省、市、县供销社,联合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40亩的沙河站为农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为村级合作社自营土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还为小农户提供半托管服务,为设施农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我们选用的都是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的良种,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的质量迅速提升。”张成龙介绍道。通过托管,亩均年增产200至300斤,每亩增加收入300元。同时,通过粮食集中收储、统一销售,实现亩均增收40元。生产资料统一采购和全镇农业机械统一调配,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农机作业成本。新上的烘干设施,日烘干粮食300吨,粮食存储能力5万吨,一举解决了无地晒粮、无地储粮的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沙河站镇有着更加宏伟的目标。他们计划在未来1-2年的时间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达到2万亩,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以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目标,更是沙河站镇对乡村振兴的坚定承诺和美好愿景。
“我们要继续发挥党支部政治优势、合作社发展优势,实现土地流转托管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化、资源利用最大化、集体增收持续化。”沙河站镇党委书记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土地托管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