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泰安东平县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旅产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正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东平湖畔的东平大宋不夜城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似锦的宋代。
大宋不夜城以宋代风光为本,融合了水浒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通过全新包装升级,创新街区旅游新业态,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我们投资1.2亿对东平水浒影视城进行改造提升,悬挂灯笼15000个,安装亮化牌楼30余个,招引文化创意、餐饮小吃、特产非遗等各类业态38家,着力丰富夜游、夜宴、夜购等经济形态。”东平大宋不夜城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大宋不夜城的前身是水浒影视城,为拍摄新版《水浒传》而建,成为国内重要的古装戏拍摄基地。但近年来,众多影视城旅游项目陷入发展同质化,游客一度审美疲劳、消费乏力,景区发展陷入瓶颈。
面对旅游产业低迷的形势,东平县积极谋划转型升级,寻求文旅发展新模式。最终选定近两年“走红出圈”的大唐不夜城景区运营方——西安锦上添花文旅集团作为合作方,以现有水浒影视城景区为基础,共同打造集古镇风情与宋文化街区于一体的全新旅游目的地。
一位外地游客在观看完表演后惊呼:“这里的表演太精彩了,让我仿佛置身于宋代的生活之中。”
在大宋不夜城,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宋代建筑风貌,体验宋代生活,还能观看到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东平湖美人鱼、雾中仙、石中玉、三手棋圣等10余种行为艺术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而位于东平县城西的白佛山景区,则以其庄严肃穆的佛教文化氛围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
白佛山上的隋代石窟造像群,历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每一尊造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祈福拜佛,还能领略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
白佛山原名危山,海拔370米,虽不高却气势磅礴。山上有隋代石窟造像群,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被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
“这里真是祈福拜佛的好地方,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白佛山的建筑和雕塑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在参观完白佛山后有游客如此表示。
白佛山景区一期工程为佛山公园,规划面积36万平方米,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规划设计,采用“如意宝瓶”的设计理念,包括如意广场、宝鼎广场、金螺广场等景点。二期工程则致力于对白佛山景区进行更全面的开发,包括大佛宝殿和圣水观音等项目。
白佛山景区的开发利用,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提到东平的文旅产业,就不能不提运河之心戴村坝。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东平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戴村坝横卧在汶水河道上,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戴村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被誉为“大运河之心”和“天下第一坝”。它巧妙地解决了大运河南北水量分流的问题,确保了大运河的南北贯通。没有戴村坝,就没有中国历史上400余年的漕运畅通。
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戴村坝的设计真是太巧妙了,它不仅在缓洪拦沙、控制河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灌溉农田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有游客在参观完戴村坝后感叹道。
戴村坝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展品和珍贵的文物,通过生动的模型展示了戴村坝的建坝过程和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了解戴村坝的好去处,也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地点。
近年来,东平县把文旅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全域旅游”战略布局,围绕旅游要素,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提升旅游功能。
大宋不夜城、白佛山文化产业园、大运河文化公园、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获评全国2023休闲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山东省生态旅游区、山东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山东省首批“最美爱情打卡地、“2023多彩中国畅游齐鲁”网红打卡地等20余项省级以上品牌荣誉。
通过投资改造提升景区、招引文化创意产业、举办特色活动等方式,东平县文旅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据统计,近年来东平县文旅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文旅产业,东平县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东平的文旅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正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照亮了东平的未来之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