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济南市政府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回顾和总结了五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引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发布会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就各自领域在黄河战略实施中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起步区建设引领绿色发展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历史使命。五年来,起步区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努力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当引领、做示范。
在生态保护方面,起步区聚焦“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目标,构建了“1+4+16+N”科学规划体系,规划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0%。通过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有序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太平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高标准编制绿色城市专项规划,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新城建设。目前,起步区已开工黄河生态风貌带和7条生态廊道,绿地总面积达到258万平米,全区工业企业实现零耗煤,公共建筑和安置房均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400万平米,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起步区坚持产业兴城、新旧动能转换双轮驱动,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未来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引进比亚迪、爱旭、国电投等一批重量级产业引领项目,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在大项目、大工程的带动下,起步区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7亿元,同比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7.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4%。
重大项目支撑战略落地
五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连续开展“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活动,谋划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编制了《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出台黄河生态风貌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多个黄河流域城市联盟,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
在项目建设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全面贯彻“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部署要求,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全力做好项目推进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五年来,共谋划实施了200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涵盖了生态治理、黄河安澜、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多个领域。同时,通过搭建谋划储备项目库、落地实施项目库、在建项目库、后评价项目库“四库联通”体系,实现了全市重点项目全覆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要素保障方面,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五年来,共统筹3000亩土地指标保障省市重点产业类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等政策性资金超过百亿元。同时,创新推出“派工单”制度,形成问题归集、分解、调度、督导、销号工作闭环,确保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各项任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结构优化、实施项目化治理、提升智慧监管执法水平、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措施,济南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质量指数和环境安全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在规划引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制定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方案,确保目标任务相互结合、协同推进。同时,连续组织实施三轮次“四减四增”行动,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五年来,全市“四新”经济占比达到40.5%,关停6台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完成石热入济长距离输送供热项目建设,淘汰老旧机动车和老旧机械数量大幅减少,大宗货物铁路专用线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在项目化治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推动大气治理绩效升级,完成钢铁、水泥、焦化等14家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296台工业炉窑治理。同时,实施小清河综合治理和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处置利用等工程,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五年来,全市新建排水管网15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420公里、新建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并提标改造27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分别下降15%和22%;编制6个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并建设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库。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济南市水务局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通过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开源节流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依法管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措施,济南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在节水优先方面,济南市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省分解指标以内。同时,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和葛店灌区续建配套提升改造等项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不断提升供水管网输配效能并加快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并持续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五年来,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52;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入户率将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占比达到78%。
在开源节流方面,济南市全面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投资力度。五年来水务工程投资规模逐年递增,2024年水务投资达到194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同时,加快推进太平水库工程建设、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积水点改造等工程;积极推动新建马头山水库并提高当地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完成东部城区四库连通调水工程并持续加强对雨水蓄滞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济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防洪排涝能力。(白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