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能吃能睡能干活,谁能想到我曾经患过肺癌、切掉了将近一半的肺叶呢?”每天,55岁的李兰(化名)都会准时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一天的保洁工作。
李兰是一位有8年病史的多原发肺癌患者,1年前,病情开始出现明显进展,导致焦虑的她不能正常工作。为此,她只好走上了求医之路。
“希望做完手术之后,我还能继续做保洁工作。”这个愿望,在李兰看来很简单。毕竟,虽然病史很长,但1年之前她没有出现过任何大的不适感。辗转多家医院后,李兰的愿望落空了,由于她的肺部一共有8处肺癌病灶,且分布在3个肺叶上,很多医院给她的答复都是“不能手术”。
“人只有5个肺叶,3个出现病变,从理论上来讲,确实很难做到既根治肿瘤,又保留劳动能力,尤其是这位患者承担的还是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栋介绍,“但好在,多原发肺癌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形势。患者的希望,可以成真”。
新形势,“新”在哪?
病情新。多原发肺癌是指患者肺内同时或先后发现2个或2个以上的原发性肺癌病灶,这些病灶不仅在解剖上是分离的,在起源上也是独立的。临床统计发现,近年来,实性肺癌患者占比逐年降低,而磨玻璃肺癌患者,尤其是磨玻璃多原发肺癌逐年增多。
“实性肺癌侵袭速度快,发现时,大部分已经是晚期。但磨玻璃结节早期比较温和、进展缓慢。”王栋介绍,以李兰为例,患者查体发现多发肺结节8年。多年来,患者体内肺结节无明显变化;直到近1年,病情才出现明显进展。
诊疗新。伴随着影像学等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绝大部分磨玻璃结节在早期就可以发现。“病情发现得早、发展得慢,这就给治愈提供了可能。”王栋介绍,在遵循国家《肺癌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优化方案,灵活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
精准诊疗,“精”在哪?
“手术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手术把病治好,让病人重拾幸福生活。”在王栋看来,实现这一目的,手术方案要进一步优化,手术过程要更加精细。
一方面,是精细操作,精准控制出血量,减小创伤、减少痛苦。比如,手术器材的选取上,抛弃原来的硬而长的肺小结节定位针,采用软质、短小,而且定位更加精准的定位针;再如,手术操作环节,每一次操作,都要求动作更加精细,“要像爱护患者的组织一样爱护患者的血液。”王栋介绍,李兰前后进行了两次胸腔镜下肺切除手术,两次手术的总出血量不足30ml。“出血量少,患者手术过程会更流畅高效;同时,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也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是精确计算、精准切除,要尽可能多的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每一处病灶大小是多少、需要切除多少肺叶,在手术前需要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恰如王栋所说:“这个过程就像做数学题,肺功能就是我们要取的那个最大公约数。”第一次手术前,李兰的FEV1,即最大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1秒所呼出的最大气量为2.33L;术后3个月复查时,这个数据已经恢复到了2.0L。“这也是我们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手术的一个有力依据。”王栋说,两次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是胸外科医护团队践行人文关怀的一次实践。
人文关怀,“暖”在哪?
人文关怀是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前期的细致接诊、到术前的方案优化、到术中的精细操作,再到术后的科学康复,无一不渗透着人文关怀的内涵。但在王栋看来,这中间,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手术时机的选择。
入院时,李兰迫切希望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因而提出通过一次手术将病灶全部切除的想法。鉴于她的身体状况,以及病灶的大小、位置等,王栋建议按照先右后左的顺序分两次进行治疗。“为什么先切除右侧病灶?”王栋介绍,最关键的一点是,左侧需要切除一个完整的肺叶,由此一来,患者左侧就只剩下单个肺叶;再次手术时,“单个肺叶很可能无法支撑一次肺手术”;届时,患者的身心都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第一次手术后时隔3个月,患者表达了想尽快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愿望,担心历经两次手术患者后期恢复较慢,患者可能需要带着胸腔引流管生活一段时间,而且当时临近春节,王栋建议患者待节后再行手术。“但是患者尽快手术的愿望十分强烈,再做了肺功能等检查,并且反复讨论确认可以再行手术后,我们选择尊重患者的意愿,在春节前给她做了第二次手术。”王栋介绍,李兰术后恢复很快,早早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目前,肺癌的类型相较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其中,最常见的磨玻璃型肺腺癌完全可控可治。很多时候,肺癌病人对手术时机有很多自己的需求;比如,一个带毕业班的班主任,希望能把带了几年的学生送毕业后再手术;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希望等孩子毕业后再手术。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往,我们可能无法满足她们这种简单的要求,现在,我们可以用科学的判断来帮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正是基于对这类患者的反复研讨,王栋所在的胸外科治疗团队摸清了这类疾病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手术方案、更加精细地进行手术操作,进而实实在在的为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病痛。就像他时常说的,把病人的病治好,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马俊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