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郑州聚瓷博物馆和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名为“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的学术论坛。论坛在郑州聚瓷博物馆举办。两家博物馆结合各自的馆藏实际,深入分析了两种雕塑文明体系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在收藏、展览、研究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探讨了立足本馆实际进一步做好对两种文明研究、展示、弘扬的路径,商讨了深化馆际合作,加强联合进行学术研究的办法。
论坛上,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宝宗结合自己多年收藏和研究,作了“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主题发言。发言从汉代雕塑、北朝雕塑,讲到犍陀罗艺术雕塑。认为魏晋南北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南亚佛教的输入、西亚波斯、欧洲希腊等异域文化的东传,都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特别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李宝宗在论坛上详细阐述了北朝佛像与犍陀罗艺术在造型风格和雕刻技法上的差异:北朝佛像在造型风格上独具魅力,是北方民族豪放质朴、佛教文化深邃神秘以及其他地域细腻灵动的融合。北方民族赋予其大气磅礴的力量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豪迈;佛教文化则如同一股清泉,为佛像注入了深邃的精神内涵;其他地域的细腻之处让佛像细节栩栩如生,面容上坚毅与慈悲相互交融,是多种文化在北朝特定历史背景下碰撞融合的结晶,而犍陀罗艺术则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杰作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泰山积细壤而成其高,江河汇众流而成其深”。李宝宗说,北朝之雕塑艺术,之所以能够承强汉而启盛唐者,乃博取北方游牧民族及南亚、中亚、西亚及古希腊等异域文化而为我所用之故也。
“从我馆收藏的文物也可以看出,北朝文明明显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郑州聚瓷博物馆馆长许聘主持论坛并作总结发言,她介绍了该馆收藏、展览、传承北朝文物情况。据介绍,该馆收藏的北朝雕塑和瓷器200多件。雕塑有武士骑马陶俑、骆驼负重陶俑、彩绘捲檐风帽仪卫陶俑、彩绘双丫髻侍女陶俑、彩绘步卒陶等,陶工们以写实的技法,以高超的造型艺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物、人物等。瓷器器型涵盖了尊、瓶、罐、洗、杯、壶,釉色包括青釉、白釉、酱黄釉、米黄釉、绿釉、黑釉等釉色,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多种方法,有的瓷器上的仰覆莲纹、莲瓣纹、圆点纹等装饰,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从文物上实证了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虽然它们各有渊源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博物馆基本功能是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弘扬文明,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学术活动和陈列展览等工作实现的。”许聘介绍说,我馆《北朝甄瓷》展览,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给予了报道,也引起了参观者好评,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单个文物精美、整体系统性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体现北朝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特点;其次是对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器型、制作工艺、施釉特点、装饰方法等不同角度,解析北朝相州窑陶瓷的特点,传播北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通过这些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兼具的展品,让观众看到当时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及人们生活状态。
“这次虽然时间不长,但论坛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许聘总结发言时说:首先这次论坛使我们对“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包括: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的关系,艺术风格、雕刻技法的异同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别等多个方面,这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北朝文物和传承北朝文化打下更深的理论基础。二是进一步唤醒了文化自觉。两家博物馆结合各自的馆藏实际,通过总结各自在收藏、展览、研究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探讨了立足本馆实际进一步做好对传统文化研究、展示、弘扬的路径;三是拓展了研究视野,明确了研究方向。两家博物馆通过这次学术论坛,深入交流了学术研究方面的探索及经验,商讨了深化学术交流、联合进行文物研究的办法。
这次论坛,采用主题发言、总结发言、交流讨论和现场观摩的方式进行。与会人员认真观摩研究了郑州聚瓷博物馆珍藏的北朝瓷器、雕塑佛像,这些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独特匠心文物,引起了大家浓厚的观赏兴趣。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近距离观摩,甚至上手触摸,参会人员对北朝雕塑与犍陀罗艺术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地感受,为研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素材,使大家能够基于实际文物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
“文化自觉是主体对所处的文化环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具有的觉悟、思索、担当。本论坛就体现了两家博物馆文化自觉。”人民日报驻豫一资深记者说,论坛虽然规模不大,但选题视野宽广、角度独特、研究深入,反映了两家博物馆的觉悟、思索和担当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刘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