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医 | 张震:致广大而尽精微 助万千患者挺直脊梁
中国网 2024-09-26 16:20:01

脊柱健康,是人类维持直立行走的必要条件。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震看来,帮助患者重新挺直脊梁,带来的不单是躯体上的康复,更是一次人格尊严的重建。

然而,作为人体第二大生命中枢,脊柱号称“髓之海洋”“血之产地”。在脊柱上做手术,无异于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患者轻则瘫痪、重则殒命。

为了让患者少受罪,多年来,张震一直致力于微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让患者“创口小一点,疼痛轻一点,出血少一点,恢复快一点”。

起步:初探“微创”

小发明重塑患者新“膝”望

1996年,自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张震顺利成为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当时,“微创医学”的理念悄然兴起。“用最小的创伤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这一理念让张震心动不已。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张震在实验室通过了系统的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显微镜下的神经血管手术操作。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山东大学骨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并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甚至德国、美国等国内外专业特色医院进修学习。

其间,张震对“微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他看来,具体到一台手术,术前要精准诊断病情,精确判断手术部位,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术中,要使用高质量手术器械,要合理设计切口,保护好创口周围正常的组织;术后,要结合伤口大小、部位等选用最合适的缝合线、包扎敷料纱布、石膏支具等。“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对微创理念的认识和对临床实践的思考,张震创新设计了一个新的医疗器械——导向复位植骨器,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用于治疗各类膝关节骨折,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济南市科学技术奖。

“当时,脊柱专业和关节专业同属于脊柱关节外科。”张震介绍,作为主治医师,经常遇到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导致膝关节永久性功能障碍。“传统手术需要在患者膝关节周围打开一个十几厘米长的切口,置入钢板和螺钉。”张震介绍,而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则用两个不足0.5厘米的小切口和一两枚螺钉代替了大块钢板、螺钉和十几厘米长的伤口,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降低了治疗费用。

伴随着这一技术的成功推广应用,张震在“微创医学”的“蓝海”不断探索的决心和勇气愈发坚定。

精进:精益求精

“镜”下手术让患者重新站立

多年前,一位坐着轮椅的患者敲开了张震诊室的门。“患者发病很快,刚开始双下肢偶感无力,后来症状持续加重,来就诊时,已经无法站立活动。”张震回忆,经检查,发现患者背部胸椎管内脊髓旁边长了一个1.5x1cm大小的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必然导致完全瘫痪。

“脊柱上通大脑、下联四肢,内部的神经又多、又密、又细,手术过程中,稍有偏差,便有可能碰断神经,导致瘫痪。”张震介绍。因此,在认真评估手术详细流程和风险后,他决定为患者实施显微镜手术。这是济南市第一台显微镜辅助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几天,患者就能站立行走了。

在张震的积极推广和带动下,显微镜手术逐渐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这一技术的利好。但张震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微创,不是单指一项技术,而是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引导着医生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张震持续精进,先后开展了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帮助无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解除病痛。

此前,一位年仅13岁的患者因为腰疼、腿麻、走路一瘸一拐慕名找到了张震。经诊断,患者属于腰椎间盘突出。考虑到患者保守治疗数月仍不见好转,张震为其开展了椎间孔镜手术,术后1天,患者便康复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

“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病,适用的治疗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张震说,作为医生,要努力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在面对不同患者时,才能更加精准地为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手段。

领航:全省首例!

机器人脊柱手术领跑“智能时代”

2017年4月,市民杨先生(化名)不慎从2米多高的地方跌落,被紧急送往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腰1、2椎体压缩骨折”。经过综合判断,手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过程中,需要将一颗直径5至6毫米的螺钉,精准置入直径6至7毫米的椎弓根内。”张震介绍,脊柱内适宜进行手术操作的结构空间十分纤细而且其周围遍布神经、血管等组织,一旦突破安全界限,可能发生大出血休克死亡、内脏损伤、脊髓神经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因此,这一术式对精度的要求更加严格,“手术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

传统徒手操作的手术方式,即便水平高超的专家,也不可能保证每次螺钉位置都恰到好处,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误差每次不到0.5毫米,恰好可以满足手术对精准度的苛刻要求。正因如此,在反复权衡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之后,张震决定为患者实施机器人手术。

凭借自身精耕骨科专业2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机器人精准定位、智能微创的强大优势,这台原本需要耗时2个多小时的手术,张震仅用1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不足5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术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自如活动了。

这台手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济南市骨科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的空白,也将山东省骨科智能化手术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领先的位置。

当然,一场手术的成功,仅仅是一项全新技术的开始。为了推动全国骨科手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发展,张震积极参与筹建国家骨科机器人典型应用示范中心,并承担多项科研工作,受邀在全国授课,手术示范百余场,让更多患者受益。

“希望以己之所学,造福更多患者。”张震笑道。

推广:授人以渔

“网红医生”带着患者“椎”求健康

在医院里,张震是脊柱外科一病区的“当家人”。走出医院,张震有了更多的身份:在基层卫生院,他是“动手达人”;在田间地头,他是“优秀志愿者”;在网络上,他是“网红医生”……每一种身份,都在践行着他“造福更多患者”的承诺。

2009年,张震参与了济南市卫生支农工作。初到商河县龙桑寺镇卫生院,看着不少患者因为骨病折磨只能终日卧床,张震心痛不已。为了帮助患者“少花钱办大事”,他积极开动脑筋,做了不少“发明”:没有脊柱手术专用支架,就自己动手做;需要做骨牵引,他专门请来铁匠,按照牵引需要设计锻打了牵引架……因陋就简,他率先在当地开展了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手术和髋关节置换手术,帮助数十位患者重新站了起来。

2017年,张震远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口支援湘西民族中医院。到达当晚,他连夜组织了教学查房和手术器械培训,并指导开展了当地首例椎间孔镜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在基层卫生院,还是在对口帮扶地,张震总会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为一方百姓留下坚实的“医”靠。

张震深知,健康知识的普及,仅仅在门诊和病房内讲解是不够的。为此,他创建“椎”求健康系列讲座,走进社区、走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办义诊、讲知识。同时,张震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介传播健康知识。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张震又积极借助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把健康知识送到群众“手心”里。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如今,张震个人的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已经吸引了近13万“粉丝”的关注,他自己也成了大家熟知的“网红医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无论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还是健康理念的传播,都是想让患者拥有更好的明天。”张震说道。“医”路漫漫,而今,张震依然稳稳地站在患者身后,为他们的健康“撑腰”!(马俊伟、刘芳、王竹君)

专家简介

张震,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199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山东大学骨科硕士,曾进修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科。2011年德国纽伦堡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交流访问学者,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脊柱中心交流访问学者。2016年参加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国脊柱微创外科培训。

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脊柱创伤骨折和退变性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管狭窄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慢性非特异性疼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持续专注于颈肩腰腿痛及脊柱疾病精准微创诊疗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国内领先的骨科机器人脊柱手术,并在COA及省内外学术会议进行骨科机器人手术技术交流。

发表论文数篇,专著1部。承担济南市科技局科研项目1项,济南市卫计委科研项目3项,济宁医学院科研项目1项,其中《导向复位植骨器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济南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和济宁医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开展骨科机器人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积极推广临床脊柱微创手术。

社会兼职

山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山东省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委员

济南市医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学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市骨质疏松医疗质控中心主任委员

骨科学分会委员

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学会委员

显微外科学会委员

济南市卫计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十佳医师

济南市“创新能手”

第一届“济卫工匠”

济南市“精业笃行”榜样

济南市百佳文明服务明星

济南市卫生局技能比赛个人二等奖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