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手术、看好病,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应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这是在美求学期间,导师对张晨明说过的一句话,也是张晨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定位。
从医18载,他深耕科研,先后发明专利10余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他昂立潮头,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他勤耕不辍,一年门诊量5000余人次,每年完成三、四级手术1000余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在迈向“合格医生”的过程中,张晨明足履实地,一步步成长为追光路上的“开拓者”,为数万患者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精耕:科研赋能眼科学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份,27岁的张先生(化名)因为角膜炎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慕名找到了张晨明。经过诊断,张晨明确认患者属于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随后,张晨明为患者实施了世界上首例“OfficeAMSurgery”(办公室羊膜手术),仅用10秒钟,就帮助患者佩戴了羊膜镜。直到现在,患者的角膜炎再未复发。
羊膜镜,类似隐形眼镜,是张晨明的新近发明成果之一,并成功入选“中国创新医疗器械黑科技TOP10榜单”。羊膜镜应用于临床,可为相当一部分眼病患者避免二次手术创伤,且手术时间节约80%以上。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视力下降、角膜瘢痕,随着病情恶化,甚至不得不进行角膜移植。”张晨明介绍,针对这类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羊膜覆盖,即用羊膜覆盖角膜表面,以促进角膜溃疡或创口的愈合。但羊膜覆盖手术存在缝合过程中容易二次损伤患者角膜、缝合线头会让患者产生不适感、手术费用较高等弊端,一直让张晨明心存顾忌。
有没有一个更优选项,可以有效破解传统羊膜覆盖术的弊端呢?
2015年起,张晨明开始着手研究这一命题。由于羊膜较软,研发期间,为了确定、固定羊膜镜的弓高,他多次奔赴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地,向材料学、物理学、光学、力学等非医学专家请教,并成功发明“羊膜弓高检测技术”。
目前,羊膜镜手术正在国内5家大型眼科机构进行临床试验。“1月份至今,我们已经为70位患者实施了这一手术。”张晨明介绍,综合手术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羊膜覆盖来说,羊膜镜溶解时间长,无刺激,“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降了,患者的舒适度却得到了大大提升。”
当然,羊膜镜只是张晨明攀登科研高峰途中的“惊鸿一瞥”。多年来,张晨明积极推动以疑难疾病关键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体系改革,并建立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产业转化—临床应用”闭环式科研体系,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课题项目,并发表1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杂志论文。
与此同时,张晨明主动开展银离子对眼科治疗作用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把银离子用于治疗复杂眼病;历时7年主研的干眼综合治疗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医疗成本下降70%以上,被评选为国家创新二类医疗器械,获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铜奖;在国际上首创“眼部高压仪”,为角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案……伴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张晨明正一步步让“推动眼科学事业的发展”的美好愿景落地、开花、结果……
细作:技术解锁患者“光明”新未来
“人类感知外界的信息,95%以上都需要通过眼睛。”这是上大学时,眼科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眼科学在张晨明的心底扎下了根。“当时,老师还让我们把眼睛蒙起来,在黑暗的环境里感受外界事物。”张晨明回忆,眼睛被蒙住的半个小时,“感觉没法活了”。
一句话、一场游戏,让张晨明清晰地认识到了眼睛的重要性,也让“眼科学”在他心底深深扎下了根。大学毕业后,他以超过录取线7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贵州医科大学(原贵阳医学院)的眼科硕士;并在读研期间,以贵州省前几名的成绩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从“象牙塔”进入医院、接触临床工作后,看着患者因疼痛扭曲的面容,张晨明内心五味杂陈。延长门诊时间、加班加点给患者做手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一个医生,一生当中接诊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优化诊疗技术,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前些年,60岁的李先生(化名)因为收割麦子时不慎被麦芒划伤眼睛,造成真菌感染。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的情况愈发严重。到达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后,张晨明为患者实施了硝酸银局部涂布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以往,穿透性角膜移植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治疗方法。但这一术式患者的排斥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的几率较高。”张晨明介绍,2018年左右,基于对“银离子对眼科治疗作用的研究”,他提出“硝酸银局部涂布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即先通过局部涂布硝酸银杀灭真菌,再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术后第4年来院复查时,患者的视力依然保持在0.8。”张晨明笑道。此外,这项技术成果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在很多学术会议上交流、推广、应用。
这场手术,也是张晨明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一次精彩实践。除此之外,张晨明还在省内较早开展了闭合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大气泡辅助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OCT术中导航行角膜移植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部高压氧治疗技术……作为群众眼里的“奋战在光明道路上的开拓者”,张晨明开启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27岁的小韩(化名)多年前遭遇车祸,不慎被眼镜片划伤眼睛,导致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网膜损伤严重。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小韩的右眼视力停留在0.05的微弱光芒中。近两年,因角膜变性,小韩的视力越来越差,仅有微弱光感。综合研判后,张晨明决定为小韩移植目前全球唯一一款非组织材料分体式人工角膜。
“这款人工角膜不需要异体角膜材料,因此没有常规角膜移植术后可能的排斥反应。”张晨明介绍,手术难度系数很高,又是山东省第一例非生物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医院特意请来国内知名专家坐镇指挥。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3天,小韩的视力恢复到了0.15;术后第5天,恢复到0.25。“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患者的视力有望再度提升。”张晨明说道。
厚德:行动彰显医者仁心大担当
“厚德精医,立诚笃行。精艺济世,承德向善。”这是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院训,也是张晨明职业道路上一直恪守的“准则”。
2020年9月,湘西州民族中医院的干眼门诊正式接诊。这得益于张晨明援湘期间孜孜不倦地努力。同年5月份,张晨明作为援湘医疗队队长,带领全市15名队员奔赴湘西州,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建工作。
“湘西州民族中医院眼科基础薄弱,只有两位医生,其中一位还在外地进修学习,仪器设备简陋,每年开展的眼科手术不过10余台。”初到湘西州,张晨明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心痛,更心急。”
为了尽快帮助科室补齐短板,张晨明在深入调研后,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通过传、帮、带,为当地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师队伍。鉴于当地眼睛亚健康人群较多,张晨明又积极调动资源,主动实施人员培训、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等,牵头建立了湘西州第一家规范化特色干眼病门诊,造福无数患者。
湘西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村寨之间隔得远,交通不便,很多患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治而延误病情。“医生不能只在医院里,还要走出去。”秉持这一理念,张晨明主动深入湘西州各乡镇,将“光明”播撒到大山里。
一次,义诊活动开展前夕,湘西州突降暴雨,部分路段出现山体滑坡。考虑到义诊通知早已下发,担心老百姓“空等一场”,张晨明带领队员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义诊地点。
还有一次,义诊过程中,得知一位孤寡老人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到达集中义诊地点,张晨明二话不说,背着简易的义诊工具就往老人家里赶。路上,由于道路湿滑,张晨明不慎摔倒,差点摔下悬崖。面对众人的关切,张晨明笑着摆了摆手,说:“在平原生活了几十年,初来乍到,还不会走山路。”短暂休息后,张晨明坚持到了老人家里,为老人进行了详细诊疗。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在张晨明看来,这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帮扶期间,他带队走遍了湘西州7县1市近30个乡镇,开展省级新技术3项,州市级新技术36项,申报省级课题12项,举行科普讲座150余场,开展下乡义诊活动50余次,为1.2万人次患者免费诊疗,为1000余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半年后,援湘任务结束了,回到家乡的张晨明仍然牵挂着当地的老百姓。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坚持每月组织当地医护人员来济学习,每月组织院内专家到当地进行医疗帮扶、手术带教。“我也回去了五六次”,张晨明说道。
晨光熹微,征途明朗。为患者播撒光明,张晨明一直在路上。
专家简介
张晨明,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角膜与眼表疾病科和济南市眼科研究所负责人,美国迈阿密大学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负责眼科临床及教学工作,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8年,在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完成眼科特别是复杂眼表手术、角膜移植、白内障等手术。
承担国家级、省重点研发、市级课题多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实现转化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核心杂志20余篇,主编论著1部,获得省市奖项10余项。国内研发了首款羊膜免缝合“羊膜镜”,目前正在全国开展临床试验,研发了首款“温脉冲”干眼综合治疗仪,治疗费用下降了60%,国际上首先将银离子技术应用于眼科,国际上首创了“眼部高压氧技术”。
社会兼职
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眼科分会委员
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防盲治盲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眼表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干眼学会委员
济南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
所获荣誉
曾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位)
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位)
济南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优秀科研成果
获得济南市拔尖人才
济南市创新能手
2020年东西部医疗卫生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
山东省优秀医师等荣誉奖项
(马俊伟、刘芳、郭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