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病人,只要送到我们ICU(重症监护室)门口,就必须无条件让他进来。”这是济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学军跟同事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从事急诊重症工作32年,李学军艺高胆大、来者无拒,凭借自身精湛的医术与团队的默契配合,数十年如一日躬身坚守重症一线,无数次将病患从“生死一线”中救回,将“应治必治、应救必救”的倔强坚持化作一股暖流,温润着每一位病患,也渗透进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理念中。
绝不放弃抢救 屡冒风险搏患者生机
2022年的一天,一阵救护车的警笛声划破了莱芜区午夜的宁静,一位50多岁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被转运到济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重症中最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由于消化道内短期出血量巨大,如干预不及时,患者极易因血液大量流失而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情况非常危急,当时病人是辗转了几个医院过来的,到重症科时就已经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了。”时间就是生命,李学军接诊后立即召集了消化科、介入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联合会诊。经综合讨论认为,患者生命垂危,没有足够时间使用介入、外科手术等方式查找消化道内出血点,且由于病人消化道内出血量巨大,使用消化内镜也很难短时间内发现患处,建议进行急症手术。
“如果不做,病人肯定熬不过今晚;但如果尝试,病人还有一线生机。”手术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度让病人家属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在李学军的反复劝说下,病人家属最终签字同意手术。
凌晨1点,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李学军成功在病人消化道内发现了一个活动性、血流呈喷涌状的出血点,后经植入钛夹、硬化剂,患处顺利止血,手术成功。两天后,病人顺利出院。
而这,只是李学军重症医学生涯的一次“日常”,类似场景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次次凶险无比又总能化险为夷。李学军总说:“遇见问题要迎头而上,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能放弃。”
革新科室思路 32字筑重症“新高峰”
在李学军看来,遇急回避、遇难胆怯,就是漠视病人的生命,就是丧失了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我们是区域龙头重症科室,如果我们都把病人往外推,老百姓去哪看病?”
“我们ICU,必须要拿出‘全开放’的态度来,应救的病患一定要救,应接诊的一定要接诊。”李学军表示:“别的医院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到。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也要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
全开放,意味着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一些急危病患,甚至需要就地抢救。对此,李学军在2020年左右提出了“突破瓶颈,推倒围墙;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改革理念,要求科室医护在思维习惯上注重培养重症意识、树立“治未重症”理念,敢于突破认知习惯,用重症思维看待病患的各项阳性指征,力求干预前置,减少医源性重症的发生;在诊治流程上,跳出ICU一隅,鼓励全院所有科室互相突破学科界限、相互融合,共同建设全员参与的重症救治体系;在实力提升上,提升全员专业素养、积累先进仪器操作经验,同时健全引进先进生命支持设备,全方位提升科室整体诊疗水平。
落地至具体临床应用层面,李学军将改革理念凝练成32字:“科学评估,关口前移;管控风险,随时干预;早期识别,准确判断;保护脏器,挽救生命”,并将其制作成标语悬挂在重症医学科最显眼的位置,用以时刻提醒他人、警示自己。
“主动寻找外在压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了科室向上发展。”据李学军介绍,济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全开放”的做法,倒逼科室全员在想尽办法救治病患的同时提升了自身诊疗水平;此外,随着接诊量上升导致的疑难杂症增加,科室引进的先进设备也越来越多,医疗硬件条件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为加强对重症的预警能力,科室引进了“舌下微循环”等一系列高端前沿技术设备,大大减少了病患急危重症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科室还在莱芜地区率先开展了人工肝、ECMO(体外膜肺氧合)、床旁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架置入、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肺复张等高新技术,同时在心肺脑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严重创伤、急性中毒、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重大手术术后等多种危重疾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监护与救治体系,为危重患者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日,科室接诊了一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病患,患者左主干急性闭塞、右冠中度狭窄,病情极其危重,入科时患者已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水肿、呼吸衰竭,心脏指数极差,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李学军迅速召集科室ECMO团队成员,决定为患者实施VA-ECMO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经8个小时惊心动魄抢救后,三台机器均成功运转,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系,氧合好转。
“这次手术是我们重症医学科ECMO、IABP、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三大高精尖技术的强强联合应用,是我们科室在先进技术设备利用场景、利用广度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性应用,也标志着医院在极危重症患者救治领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李学军说。
机遇与风险并存,科室实行“全开放”的经历让科室得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在李学军担任主任后的短短4年时间内,济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当下已经发展成为院内“天花板”、区域“龙头”、全省一流的重症科室。
坚守重症一线 32年秉初心矢志为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李学军仍记得自己1992年毕业后初涉医疗行业时的情景,当时“年轻气盛”的他坚持选择相较传统科室更富挑战性的急诊重症科室,致力于从事这个需要具备最全面医疗专业知识和各种急救措施、且需随时处理突发危重事件的工作。
32年,让李学军从初入领域的年轻人蜕变为如今的区域龙头学科带头人,期间,始终不变的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铮铮誓言。
“以病人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李学军说:“做这个行业,我们常说要‘医者仁心’,要有魄力、敢担当,敢于尝试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基于自身专业知识、操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盲目自信。”
“作为医生,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李学军32年间坚持每周雷打不动查房两次,每次查房的前一天晚上都要拿出3个多小时时间,对所有的ICU病人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汇总病人各方面信息、明确每位患者的阳性指标及阳性趋势,以便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只有及时了解病人诊疗效果才能早期发现一些问题,才能在查房时对病人进行最准确的评估,才能制定出更客观、更科学的诊疗方案。”
“查房记录”中详细记录了李学军历次查房过程中发现的病患新问题、提出的诊疗新思路,后经多次去粗取精,至今在其办公室内仍保留了数百份,这些珍贵的资料无论对科室重症人才的培养,还是对重症病人的诊治,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李学军深知既然选择了片刻不容松懈的重症工作,便需用尽一腔赤诚护佑苍生。他用32年的无私奉献与开拓进取,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用32字别具慧眼与真知灼见,重筑出一个“龙头科室”所应具的能力与水准。每次接诊急危重症患者时,李学军就常对自己说:“既然病人到咱门口了,那就尽最大努力搏一下。”寥寥数语,诚挚朴实,但又铿锵有力、尽显一名医者的坚定。
个人简介
李学军,男,济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济南市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济南市人民医院知名专家,济南市人民医院十佳医师。长期工作在急诊、重症临床一线,对各类急危重症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心、脑血管及其他各类危重症的救治,对心肺复苏及相关高级生命支持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专利5项,科研6项,其中2项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社会兼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教研室主任
济南市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院管理学会重症分会常委
济南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济南市医学会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分会委员
山东心脏重症工作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委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卫生健康系统十大新闻人物
济南市卫生健康系统最美职工
济南市统战部建言献策先进个人
济南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
济南市人民医院十佳医师
济南市人民医院突出贡献奖
济南市人民医院知名专家
(葛园园 刘芳 常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