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三进”工作融入外语类高校葡萄牙语本科教学的路径研究
中国网 2024-07-25 11:23:3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致力于与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倡议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也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外语类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外语类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需求。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也需要被更多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提高交流效果。反之,外语类课堂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外语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外语人才。这些人才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三进”工作巧妙融入教学,特别是如何结合中国文化,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高级葡萄牙语III》课程旨在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同时提升他们的葡萄牙语表达能力。本文将基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深入探讨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以期对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课程使用的教材《理解当代中国·葡萄牙语演讲教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三进”工作的核心教材,内容涵盖了大量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环节,大大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了外语类专业课堂。通过对往年修读课程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大致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碰到了以下问题:

首先,跨文化实践体验的缺乏。学生缺乏足够的跨文化实践体验,难以深入理解和感受用葡萄牙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环境和挑战。其次,教材资源匮乏。虽然有专门的葡萄牙语演讲教程,但教材内容可能未能完全覆盖讲述中国故事的各个方面,或者缺乏针对葡萄牙语国家的特定案例和策略;缺乏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最后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相对传统,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高级葡萄牙语III》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跨文化体验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使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日常学习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要解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制定了以下改进方案及措施:首先是增加跨文化实践体验。组织模拟葡萄牙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邀请葡语外教参与到课程中,或是葡语国家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分享他们的跨文化经验和见解。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其次是优化教材与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匹配。最后也要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在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前通过学生自己预习的方式,点出相关内容的重要性。第二,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可以让学生在课上以相关单元内容为主题,准备小组主题演讲,讲述中国文化。第三,引入文化对比教学。将中国文化与葡萄牙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改进方案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收获了以下具体成效:第一,学生的葡萄牙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不仅能够用葡萄牙语流利地讲述中国故事,还能够在演讲中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第二,学生的学习素材增加,学习兴趣日益浓厚。通过更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丰富多样的资源,摆脱了以书本为单一资源的枯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和保持。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葡萄牙语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门课程。

此外,本课程也全面改革了课程考核机制。通过“笔试+口试”的方式,来考核“三进”融入课堂的成效。其中,笔试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于领导人重要论述的相关外语表达和应用水平,口试考察的则是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于每个单元的相关主题,学生能否很好地融会贯通,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通过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收获的成效,可以说课程具备了以下推广价值:第一,有利于外语类兄弟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效果。在课程改革之前,葡萄牙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普遍兴趣不高,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可以说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不完全掌握,并没有将所学内容真正消化。而在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生效果显著提升,课程中期考查和期末考核的优良率都大幅度提高。多名学生参加课程相关的全国性比赛并取得佳绩。第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个年级的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都表示课程内容实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能切实帮助他们更好地在理解当代中国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深刻地理解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很多必然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语言知识,提升外语演讲技能,又真正做到了课程思政的入脑入心,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有利于外语类专业学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的光荣使命。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提升语言能力、了解沿线国家文化、掌握国际传播技巧、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发挥社交媒体作用、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关注国际形势与政策等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作者:徐辉,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讲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