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公管22级同学《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启动田野实践。
150名本科生来到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及所辖崖前村、北格庄村、郑家庄村、巫山庄村、初家汤村开展实地参观和调研。
实践教学启动仪式在院格庄街道工委党校暨人才技能培训基地举行,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林向英首先对院格庄街道和所辖各村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次宝贵的田野大课堂的学习机会,用心观察,真切交流,近距离感知村情村貌,真切了解乡村振兴的实践,同时学习基层公务人员扎实的工作态度,勇于迎接挑战的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院格庄街道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隋第对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未来已来,诚邀您来》宣传片,介绍近年来借助区域优势,院格庄街道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文化赋能、绿色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北格庄村、郑家庄村、巫山庄村和初家汤村五位村党支部书记和崖前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分别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农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村庄发展是各级政府、村民上下一心、脚踏实地、共同付出的结果,成果来之不易,也希望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学,在实地走访后提出新思路和新建议。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五个班级的同学和带队教师分赴各村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李凡和林向英两位授课教师基于多年农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的经验,为学生系统讲解了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和功能作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体系和实务方法,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结合大量的案例,介绍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政策沿革和工作方法,同时还对社区观察、调研访谈、调查报告撰写等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讲解,为同学们理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打下基础,为后续开展田野调查奠定方法论基础。
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为突破口的崖前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保护绿水青山相结合,曾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省景区化村庄、烟台市干事创业红旗村等荣誉称号。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让公管221班同学眼前一亮,在崭新的村委会办公室里,驻村第一书记范鑫涛热情地接待了师生一行,他详细介绍了崖前村“拆除养猪场,改进污水排放”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挑战,对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与尝试。同学们还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走访,参观了网红“村咖”户粒咖啡、永智农场、新建文化广场、村集体的百亩秋月梨园和雅泉水厂等地,同时分组走街串巷与村民热情主动交流,对土地流转、经济发展、村民社会保障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情况和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了解。
当公管222班同学抵达北格庄村时,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政的陪同下,师生首先参观了村庄的幸福院,院内绿树成荫,环境整洁,老人们或坐或站,享受着夏日雨后的清爽。通过与书记、村民组长、幸福院工作人员、老人和部分村民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幸福院是农村“互助养老”的新尝试,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解决三餐,这里也是老人们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参观过程中,村书记还介绍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情况,主要由村集体为村民统一缴纳370元标准的保险,保障村民基本生活,但也表示由于农业成本提高,利润微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亟待更多方面的保障。参观后,部分学生入村随机调研,部分学生跟随书记来到村委办公室进行座谈,李政介绍了村庄的经济状况,包括劳动力结构、村内经济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谈到近几年村庄的变化,他更是滔滔不绝,充满了自豪和对未来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北格庄村从打基础、蓄后劲、抓特色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村基层组织建设,党建引领村庄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34万元。
一进村,公管223班的同学们就被郑家庄村的墙面文化彩绘和鲜艳的公告栏吸引了,在村党支部书记郑奎波的带领和介绍下,师生参观了正港花园酒店、高顶滑雪场、老年公共食堂、洗衣房等一系列村集体项目。近年来,郑家庄村还与鲁东大学女博士团队合作,创新开发菌菇产业,让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依靠村庄得天独厚的温泉眼,进行洗浴中心开发,和高顶滑雪场结合,致力于把村庄建造成丰富多彩的“花果之乡”。无论是在干净的村庄小道与村民热切交谈,还是被当作“客人”请进家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宽敞明亮,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乡村环境的改善,村书记也多次提到街道的整体安排对村庄的带动作用。村庄几乎一半人口是70岁以上老人,守护好他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关怀,而公益岗、“小红帽”的努力让关怀奏效。老龄化的乡村曾让很多学生无解如何发展,而此行,同学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
巫山庄村地处朱雀山下,启动仪式过后,公管224班师生跟随村党支部书记林全、村委委员林常杰的脚步,来到村巷农舍、田间地头,参观了苹果园、樱桃大棚、老年素食公益食堂、文化活动广场、村庄卫生室等地,并仔细倾听着村干部的讲解。边走边聊中,同学们对巫山庄村的人口与年龄结构、主要经济形式、村庄治理方式、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政策等村情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也对村庄老龄化、合作社建立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集中参观后,基于前期对村镇情况、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和相关材料的准备,开始了分组调研,相比课堂学习,在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田野学习中,大学生对乡土乡亲们的情感连接开始建立,调查研究、小组工作、沟通交流、信息收集验证、发现和分析问题等专业能力训练也在逐步展开。
“我不说,谁知道我在村里?”结束初家汤村的研学后,公管225班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配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村党支部书记初忠会一边带领师生参观村庄,一边自豪地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初家汤村曾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四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荣誉称号,村两委班子坚持走文化引领+高效农业的村庄发展道路,与社会力量合作,以知青文化为主线,依托村委大院、知青宿舍、知青礼堂及村内闲置民房,建成“回忆知青生活”主题的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乡村民宿集群。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良泓坊果蔬专业合作社,整合村庄闲置土地200亩,打造集农业体验、特色农业种养、有机科普展示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形成区域品牌典范,带动周边近郊休闲游及农业产业的集团式发展。结束与村干部的访谈后,公管225班的年轻人立即分头行动,在田间地头、街旁道边和村民主动攀谈:小卖部店主在自己商店分享了日常经营;67岁的初大爷在门边讲述“五保”对生活的帮助;40岁的孙阿姨热情洋溢,谈及家庭与村落的变迁;80岁高龄的初爷爷,其智慧与阅历令人敬仰;54岁的姜姨则细腻描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和老师把课堂搬进乡村,让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的面貌与现实挑战,专业理论和实践得到相互印证,更在亲身参与中得到了综合能力的锻炼”;
“走进乡村,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埋头苦读的学生,而是成为了田野间的观察者、倾听者。村民们质朴的笑容、勤劳的身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乡村的脉动和真实的人间烟火”;
“资料和数据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对振兴中的乡村有了最直观的体验,内心深处对乡土乡亲的情感也在被唤醒”;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村土地使用现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看到基层干部在推动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理解了什么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学们在入村日志中写道。
在接下来的夏季学期中,部分小组还将进行分散入村调研,全体同学还将与指导教师一起,通过学术讲座,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小组讨论和汇报等工作,撰写出一份份虽然稚嫩但是书写于大地上的乡情民情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培养牢固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管理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高水平社会管理人才,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农业农村繁荣发展的重大要求。(来源: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