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高收费” 回顾山东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前世今生”
中国网 2024-06-27 16:46:53

25日,从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考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校企合作专业不再单列招生计划。

从目前公布招生计划设置的学校来看,曾经“高收费”模式的校企班,已经全面退出“招生大本”。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明确标注、单独列出校企合作专业和学费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招生校企合作和普通计划已经进行合并学费也对应降低

严格控制的过去

山东高校校企合作办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高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2011年,自秋季开学起,按照山东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高校校企合作办学学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价费发〔2011〕156号规定:

2011年6月底以前批准招收的学生,学费指导标准为8000/生·学年,具体学费标准可根据办学质量、招生计划完成等情况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上下浮动。

2011年山东理工大学教育收费公示校企合作办学学费标准按照新规定执行

其中,艺术类专业上浮幅度不得超过30%,其他专业上浮幅度不得超过20%,下浮不限。这一标准也作为基础,在此后各类文件中出现。

在办学项目和规模上,当时有严格控制:每所高校与企业合作专业一般不得超过2个,一个企业合作高校一般不得超过5所。

高收费带来的高速发展

此后的十多年,校企合作办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2018之后,高收费带来的规模边际效应更是得到了市场热烈响应。2019年到2023年,每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指南》中,合作高校在十所以上的企业,仅在济南就有几十家。

部分校企合作专业汇总涉及到的企业数量非常多

(2023年山东本科院校该类型招生录取汇总可关注下载)

2019年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鲁发改成本〔2019〕799号文件,《关于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收费政策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执行指导收费标准,是对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一种有益、有效的补充,不是提高学费标准的手段。

校企合作办学全省统一指导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8000元,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艺术学五个学科门类专业最高上浮幅度不超过30%,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七个学科门类专业上浮幅度不超过10%,下浮不限。

执行全省统一指导收费标准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允许高校在当年全部招生计划的20%以内安排招生;招生比例已经超过20%的,可继续按照原比例安排招生。执行普通本专科(高职)学费标准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比例由学校自主确定。

踩下刹车的“高收费”

2022年4月起,山东省教育厅对高校现有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和细致研判,深入部分高校实地调研了解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相关情况。

发现在校企合作办学推进过程中,出现办学不够规范、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办学质量不高等情况,个别学校甚至违背校企合作办学初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合作企业办学资质评估审查不严,任由合作企业通过委托外包或外聘临时教师方式开展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损害了学校声誉。

为此,山东省教育厅认真研究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

其中招生收费上,要求高校在每年规定的招生计划限额内,安排当年校企合作办学招生数量,并在全省校企合作办学统一指导收费标准下,合理确定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标准。同时,严禁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虚假宣传,或以任何理由随意提高学费标准。对校企合作办学学费收支及各类收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违法违规收费情况发生。

校企合作办学新发展

随着政策的完善,传统校企合作“高收费”模式的落幕,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紧缺的现实需求,反馈到高校人才培养当中,表现在招生录取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步”。

符合时代发展、行业建设的产业学院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中逐步扎根下来。

这类型的学院由相近专业组成,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整合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构建企业融入教学主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产业学院制订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产业方向课程群,开展项目一体化教学实践,创新多种考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开展教学研究,产学研用一体化落地实施,涌现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1+1+N”等一大批领先全国的模式。摆脱传统单一学费、财政支持,实现自身“造血”良性发展。

去年山东省教育厅评选25个学校的产业学院,为2023年支持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山东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建强优势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建设 5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成一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景芳超)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