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沿着神救山一路向北,进入东平县梯门镇东沟流村与西沟流村的交界之处,沿着高大的乔木走进凤山深处,一座千年古寺静静地守候。
元代文人元好问曾经在此流觞曲水,留下《寒食灵泉宴集序》,称灵泉寺一带“盖辋川之乡社,而桃源氏之别业也”。如今,灵泉寺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间大雄宝殿如同迟暮的老人守护着大山深处的静谧。
“我们作为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目前主要是组织常态化巡查,尤其是在汛期、寒潮雨雪天气等,对灵泉寺加强保护。灵泉寺周围还分布有元明清摩崖题刻多处,这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是日常巡查的重点。”梯门镇文化站站长赵敏介绍。
近年来,梯门镇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制定了全镇文物日常维护与管理制度,并组织专门人员定期负责对文物进行检查、鉴定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同时,充分利用东沟流村与西沟流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团队,积极发动志愿者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迹如果不想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参与到新时代发展中一定是必走的道路。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梯门镇将其与特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春季泉靈农场的赏花品酒节上,韩国旅行团在灵泉寺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夏季原山农庄的山地露营里,古寺成为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季猕猴桃采摘节,灵泉寺成了凤山红叶的最佳观景点;冬季大棚采摘后,在这里又能感受到寒山肃穆古寺中的意境。
“特色农业与灵泉寺的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又能够促进特色农业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探索,一定能为梯门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一抹亮色。”梯门镇党委副书记陈丽说道。
(通讯员:张妤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