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风悠悠地吹起来了,小麦穗儿被雪白的奶汁充满了。”小满一到,尚质居的“夜宵顶流”小龙虾体态饱满,鲜活上市;田家花峪村的大樱桃红熟盈盛,缀满枝头……肥城不独有享誉天下的“肥城桃”,走进位于老县城驻地的老城街道,新思路与新模式交互碰撞,本地特色资源与地域优势互为相长,村级经济持续壮大,奏响一曲和美乡村“共富曲”。
尚质居80多亩水塘,青青芦苇挑起枝杆,繁茂葱郁。水面荡开涟漪,一艘铁皮小船迎面划来,将两位村民和一筐小龙虾一同送至岸边。“下了80个虾笼,一天能收百十来斤。”村民捏起一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今年收成好,平均一只虾的重量在3两左右。”这样的小龙虾,啃食新鲜芦苇,畅游在生态水塘里。经过连续三年的虾苗投放,现在每亩地能收获300多斤。
一块“给世界一条好鱼”的牌子立在4个各占6亩多地的鱼塘旁边,村民敲打饲料桶,水面随之翻起鱼“花”,7-8斤重的大鱼争先撒欢儿,这里养殖的是老饕们津津乐道的鲍肉鱼。
“这是肥城市委市政府重点引进的招商项目,落地尚质居。我们从浙江引进养殖技术,通过投喂蚕豆等原粮,结合自研饵料配方,在不需要改变鱼塘结构的情况下,改良草鱼等普通鱼种,提升品质和营养价值,优化口感。”据尚质居党支部书记尹衍东介绍,整个养殖流程充分利用生物科技技术,改良养殖水体,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制剂,鲍肉鱼产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标准。
尚质居地处采煤塌陷区,村庄整体搬迁后,旧村土地统一流转,由集体投资300余万元,引进鲍肉鱼、龙虾、锦鲤等水产养殖项目,盘活了闲置资产,去年村集体收入83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村民每亩地分红1500元左右。
同样是采煤塌陷区,华电光伏农业项目集合了老城智慧农业综合体+200MW光伏示范项目,是对辖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又一典范。“该项目一期二期130MW已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年可发电3亿度。”项目负责人介绍。
塌陷之后的沼泽已经被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和水域辽阔的水塘取代;不远处的旧村址经过土地恢复整治,两排光伏桩架间隔的13米空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紧邻的3个玻璃大棚和10个冬暖棚渐成规模。“通过光伏产业与农林牧渔业复合发展,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农光互补,形成了顶上有光伏、地上有农业、周边能务工、配套有保障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项目负责人表示。
河口村的河兴农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里,村支书吴业松正与4位村民忙着给葡萄秧苗掐尖打芽。河口村坚持先统后分,在扎牢基础的前提下,将工作分解量化,轻松“玩转”地里刨“金”的活计。“整个葡萄基地有5个冬暖大棚、4个阳光棚,12亩葡萄,4个人就能管理得当。目前种植的350亩小麦,仅需两人即可完成全部生产经营,尤其是灌溉工作,借助地里铺设的暗管,8天就能浇完350亩地。”吴业松说,后续的3000多亩地将按照统分结合的模式逐步完成梳理,实现有序生产。
田家花峪村的一片山坡上,5亩地200多棵大樱桃在阳光下透着亮。村支书田国民刚去临近的樱桃市场卖完樱桃,带着买来的早饭,一头扎进樱桃园。“大樱桃1个月收获期,每天都有大量果子变红发紫,需要尽快采摘。”田国民手边的樱桃树已有8年树龄,正在结果旺盛期,产量可达150斤,一棵树能收入一千元左右。
“前几天在市场卖10元1斤,这一桶卖了277块钱,要是换成地瓜小麦那得多大一堆。你看咱这大樱桃,一捧就得十几块钱,多省劲。过两天收完樱桃,我就能出去打工再赚一份钱。”村民将装满樱桃的大桶搬至阴凉处,这些樱桃将在当天售出,为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据田国民介绍,田家花峪村樱桃种植面积已扩展至1100多亩,村里邀请专家前来为村民免费讲授种植技术,村民种植热情高涨。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5万元。“俗话说,一亩果园顶十亩田。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每位村民都能摘到‘金豆子’。”田国民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选准、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老城街道党工委在全面盘清“山、水、地、人、文”资源基础上,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乡村振兴冲刺“第一棒”,确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一盘棋”谋划布局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放眼老城,大石关智能化蛋鸡养殖,李庄、河口200亩花生种植,陈庄20亩生姜种植,田花村肉鸽和尚质居水产养殖项目一一步入正轨;靓青山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君邑好客城等文旅融合项目正全力打造;采煤塌陷地生态与生产融合发展,110个民生项目同步推进:老城街道借势利用、生态重构的乡村发展思路落地生根。“下一步,老城街道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统筹全域资源,打造‘君子之地多彩老城’。”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宜强表示。(陈鸣飞 摄影:朱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