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平,男,汉族,1975年6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美里湖派出所三级高级警长。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张克平17年扎根基层一线,发挥部队过硬纪律作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创新“联动式”走访机制,实行“分类入户法”,打造“背包警务”模式。探索社区工作“三大法宝”,深入百姓、融入群众,把好事实事做到百姓心坎上,成了地地道道的“活地图”“民情通”。他主动引入“平安合伙人”概念,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小警情不出社区、邻里矛盾不出警务室”。
联系群众无缝隙,他是了如指掌的“明白人”。槐荫区美里湖街道新沙社区的面积是1.1平方公里,一圈下来是1万2千步,每天至少走一圈是张克平的“必修课”。张克平经常说:“要想与老百姓的心拉近,就得常走动,串串门,聊聊天,交个朋友,那才不生分!”
为了对辖区百姓做到“门儿清”,他采取“联动式”走访机制。针对居民不同情况,实行“分类入户法”。对于退休在家的群众白天走访,对于白天上班的群众晚上走访,对于没有见过面和工作时间不稳定的群众电话预约后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他采用“背包警务”模式,将公安业务、安全防范、警民联系全放进随身携带的警务背包,先完成群众需要办理的业务,再开展各类安全防范,最后留下警民联系卡,真正起到“走访一户、了解一块、联系一片”的效果。张克平用辛勤的付出换来对片区每户家庭状况一清二楚的了解和掌握,哪一家有多少口人、从事什么职业、住什么位置,张克平随口就能讲出来,成了地地道道的“活地图”“民情通”。
为了及时了解居民的诉求,他采取“灵活化”恳谈模式。张克平将警民恳谈活动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携带专门制作的民意调查本,利用执法办案、入户走访等时机,与案件当事人、社区居民和村民进行“适时访谈”。他利用居委会召开会议的时机,散会后邀请群众代表到社区警务室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随机座谈”。他积极回应辖区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与居民互动交流,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微信商谈”。他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恳谈地点,确定恳谈主题,进行“热点促谈”,确保恳谈效果。
为了让群众更了解公安机关,他搭起“公开化”联系桥梁。张克平自主创新设计“民警联系牌”,上面标有他的照片、手机号码和微信二维码,经群众同意后张贴在群众家门口醒目位置。截至目前已入户张贴4千余张。“民警联系牌”随处可见,让群众感觉民警就在身边。不仅方便了辖区群众报警求助、咨询交流、沟通联系、批评监管,也为更好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提高了辖区的见警率和群众的安全感。
依靠群众有力量,他是平安社区的“合伙人”。为了将“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落地落实,张克平积极引入“平安合伙人”概念。所谓“平安合伙人”,就是新沙社区的平安靠大家一起保障、一起参与,共同打造和享受平安社区带来的红利。
张克平不仅自己干,更是领着群众干、引导群众干,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带动居民主动参与到平安社区建设中。他集结各方力量成立了一支以楼长为主的义警队,每天分不同时段进行巡逻。义警队化身公安机关的眼睛和耳朵,成为移动探头,主动发现社区的隐患苗头性事件。辖区内曾经有群众在楼顶上养鸽子,邻里之间颇有微词。义警队及时出面对养鸽人进行劝说教育,最终养鸽人停止养殖。他主动邀请辖区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在警务室成立社区纠纷调解室,做到“小警情不出社区、邻里矛盾不出警务室”。在他和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至今累计调解各类纠纷近100起。有了群众的支持,就有了向社区无限延伸的触角,矛盾和隐患都能够及时化解。
针对电信诈骗高发态势和辖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张克平组织美里新居的老人成立宣传队开展“大喇叭”宣传。他们自编自导反诈骗顺口溜,沿街表演,拿着大喇叭,敲锣打鼓到每一栋楼、每一个商铺进行义务宣传。群众们都说,虽然这种形式很“土气”、很老套,但是很接地气、很有效。用张克平的话说,“我要把小区的平安敲出来、喊出来!”
为了社区的平安,张克平下足了功夫,搭建起“百姓大舞台”。他每周梳理接处警情况,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分析近期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警情和问题,提高社区宣传的针对性。“百姓大舞台”固定每周五在社区广场开展,张克平更是当起了策划人和主持人,社区群众踊跃参加。每到周五,居民们都自己拿着板凳马扎,早早候在广场等待“百姓大舞台”的上演。
守护群众出实招,他是和谐稳定的“执盾人”。在张克平看来,要想真正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就要彻底打通与辖区群众的“最后一米”,甚至是“最后一厘米”,直到距离完全消失。
张克平深知,破案不如不发案,只有社区居民提高了防范意识,才能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他早年曾在小区每栋楼门口建立了温馨提示小黑板,大大小小一共52块。随着社会的发展,小黑板的模式已被600余块设计精美的宣传画板取代,但是张克平满怀群众的心没有被取代。他先后建立了辖区中小企业群、九小场所群和小区居民微信群,并加入到每个单元楼的物业群和学校家长群,针对不同的群体推送不同的安全防范知识,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几年前,张克平通过走访发现,美里新居小区经常发生入室盗窃案件,他挨家挨户去通知安装防盗网,但仍有部分群众心存侥幸。为了让群众明白盗窃行为就在身边,张克平挖空心思,让社区民警化身“盗贼”,亲身从外墙爬到三楼现身说法,提醒群众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安装防盗网的重要性。这次宣传活动效果显著,辖区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张警官为了我们的安全,真是用生命在向我们讲道理啊!”五年过去了,美里新居小区再没有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
张克平长年关心服务的一位孤寡老人,夜间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守护群众的战线继续向前延伸,要让辖区群众能在第一时间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找到自己。随后,张克平翻阅各类资料,多方协调,打造了智能家居无线报警项目,在居民家中安装“一键报警”装置,有效防止社区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出现意外无人知晓。同时,警务室24小时值守,分流部分警情,减轻110出警压力。
为提高辖区群众安全感,张克平积极向派出所汇报,与街道办事处沟通,在新沙社区全面启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结合社区实际,实行开放式小区“封闭式管理”。在小区出入口部署人脸识别抓拍及车辆识别抓拍的监控设备,为破案提供线索。智安小区投入使用后,社区警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小区治安环境不断优化,老百姓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服务群众无小事,做温暖群众的“解忧人”。在张克平的眼里,群众是亲人,更是家人。他的警务室也成了各“群体之家”。其中就有“务工人员之家”。因为社区里无业人员较多,他积极协调联系辖区200多家企业,将企业的招工信息通过微信等形式及时发到小区管理群,为辖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困扰,也让无业群众脱离了“找工难”的困境,实现了每年300余人次的就业与创业。“希望之家”则主要面向辖区内曾经有过犯罪前科人员。张克平从来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关心和感化,张某庆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防止他服刑结束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张克平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为他协调工作机会。现在的张某庆不但有了正经的工作,还在张克平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张克平的感化下,张某庆也成了社区有名的“热心肠”。每当说起这事,张某庆的父母总是感慨地说:“是张警官挽救了我们的孩子,在他的心里,我们都是他的家人,家里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辖区张大妈的女儿因为婚姻失败选择自杀,留下了年仅1岁的孩子。张大妈年过七十,家庭困难重重,女儿的身后事成了难题。张克平听说后二话不说赶到张大妈家,联系殡仪馆,忙前忙后,并在火葬证明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张大妈女儿的后事处理完毕,张大妈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泣不成声。“张警官,谢谢,谢谢你!”“大妈,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张克平郑重向张大妈许下自己的诺言,并日复一日践行着。辖区40多岁的精神病人刘某,生活十分艰难,张克平亲自联系省精神病院。在他的耐心协调下,医院终于同意减免部分医药费。经过半年治疗,刘某病情逐渐稳定。出院时,张克平悄悄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0元支付了医药费。后来刘某一见到张克平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叫着“哥哥!哥哥!”。刘某的母亲抹着眼泪对张克平说:“自打这孩子疯了,连我这个妈都认不了,现在管你叫哥哥啊!”后来刘某要结婚,她亲自把请帖送到了张克平的手上,邀请他以娘家人的身份出席婚礼。
张克平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自己的警用黑皮鞋是穿了又穿,舍不得买一双新的,但是他对辖区困难群众非常“大方”,一直坚持与26户困难群众“结穷亲”,长期进行资助帮扶。逢年过节,张克平便自掏腰包买好食用油、面粉、鸡蛋等慰问品看望社区里的困难群众,临走的时候还不忘从自己口袋里拿出100元、200元现金留下。十多年社区民警工作中,他未间断过一次。他说:“在我的警务室就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温暖,有事想着来,没事愿意来!”
张克平的心里装着居民,居民的心里也装着张克平。他只要一出现在社区,群众就会主动与他打招呼问好。天冷时,有群众到警务室给他送大衣。错过了吃饭时间,群众就坚持回家给他做。经过他悉心整治,新沙社区彻底改变了治安混乱、纠纷频发、环境脏差的落后局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辖区的发案率和矛盾纠纷数量连年下降,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对治安的满意率越来越高,许多搬出去的新沙居民又搬了回来……
(来源:槐荫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