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脑健康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是一切健康的基础。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灸例》云“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当下脑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脑卒中(中风病)等一系列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致残率极高。据脑血管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来看,25岁以上人群罹患中风(脑卒中)的终生风险为24.9%,在我国这一数字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从25岁开始就有可能发生中风。
“脑卒中”是脑病中心最常见的一大类病种,“‘时间就是大脑’,脑组织在缺血后每分钟能导致近200万个神经元死亡,因此脑卒中识别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徐向青告诉记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拥有国医大师王新陆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中医医术精湛、理论湛底蕴深;同时又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高级认知中心,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应用及时,在脑病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上疗效显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方面享誉全国”。
历经数代 脑病中心“五十年磨一剑”
1976年,前身为大内科神经专业组的脑病专业建立;
1998年,被批准为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科方向之一;
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学重点学科;
201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
2021年,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2023年,分别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脑健康与认知障碍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全国首家同时通过中医和西医双重认证的高级认知中心......
近年来,脑病中心在传承中医精华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医学技术、引进了相关人才,经不懈努力,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救治方面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急性缺血性卒中年溶栓量200例以上,年介入手术量近千台,绿色通道救治效率居济南市前列......2023年,神经内科门诊人次达16万余人次,出院患者6千余人次,确立了学科“全国一流,全省龙头”的地位。
五十年磨一剑,如今的省中医脑病中心已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一流科室。“我们脑病中心一直坚持走中医药传承创新,加上现代技术融入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之路”,徐向青说:“省中医脑病中心中医特色非常突出,名医辈出。脑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脑病其他知名老专家还有卢尚岭教授、徐明涟教授、曹晓岚教授、丁元庆教授、胡志强教授、齐向华教授、孙西庆教授......光拥有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头衔的就有近10位”。
中西结合 群英荟萃共筑“护脑矩阵”
多年以来,脑病中心在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疗中,牢固立足中医精华理论,积极引进现代先进诊疗技术,凸显了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特色,依托不同专长的名老中医各自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共同形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护脑矩阵”。
“我们讲中西医结合,就要落脚在具体的病上,尤其是在疑难杂症上,不能抛开具体病种空谈中西医结合。”徐向青说:“神经科是一个复杂学科,病种多、疑难病多。目前我们的优势病种主要包括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帕金森病、神经免疫病、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身疾病等八个亚专科,这些亚专科基本涵盖了神经系统的大部分疾病”。
在认知障碍(痴呆)方面,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提出“血浊”理论。他认为血浊不清,致血不荣髓,髓萎不充,神机失用,发作痴呆,当以“复健化浊法”作为治疗法则:“复健”意在治本,填精补髓,恢复萎弱脑髓;“化浊”意在除标,清洁血液,根除血之污浊。“复健”“化浊”两者协同配合,标本同治,在症状初起时尽早“复健”,通过强健肾精预防痴呆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在脑血管病(中风病)方面,卢尚岭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气机逆乱”理论,丁元庆教授传承发展中风病“调畅气机派”,成为全国中风病七大流派之一。徐向青教授在继承前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调气通脉防治中风病的创新理论,形成全生命周期的中风病分期论治特色方案,该方案获批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并考核优秀顺利验收。
在帕金森病(颤证)方面,神经内一科主任、帕金森病亚专科带头人孙灵芝教授,采用“药物内服-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浮针-经颅磁刺激-脐灸督灸-火龙罐”等六位一体序贯疗法,内外联手、中西结合,全面全程多靶点干预,对于缓解症状,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在重症肌无力(痿证)方面,在科室老专家徐明涟教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徐向青教授提出了重症肌无力脾虚为本、湿邪为患、脾虚湿胜是其重要病机的理论。徐向青教授运用治痿汤联合中药脐灸,有效减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激素用量,提高了患者缓解率,“治痿汤联合脐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痿证)”也作为一项特色技术在省内推广应用。
在睡眠障碍方面,滕晶教授继承发展“百病皆由心生”,重视“情志伏邪”理论,“诊脉辨心,调心论治”将中医“调神”的思想贯穿在睡眠障碍疾病的预防、养生、治疗、护理等环节,利用中医五神理论治疗睡眠障碍疾病,以形调神,以药调神,以情调神,以声调神,以针调神。
在特色诊疗技术方面,齐向华教授创立“系统辨证脉学”。于2023年12月参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现场展示中医脉诊技术,在国内外中医界产生巨大反响。
无快不破 全生命周期呵护脑健康
何为全生命周期的中风病分期论治方案?
“中风病的急救特别讲究效率、突出‘快’字,而评价这个‘快’字主要有两个指标。”徐向青向记者解释说:“其一是溶栓时间,即患者从到达医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包括医生接诊、询问病史、查体、抽血、做CT、签执行同意书、跟患者家属谈话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国家标准时间是不超过60分钟,而我们省中医能做到35分钟以内;其二是取栓时间,即患者从到达医院直到接受血管穿刺做取栓或造影手术的时间,这个环节的国家标准时间为120分钟,我们省中医目前能控制在90分钟以内”。
诊治效率高,因而能挽救患者更多的脑细胞,所以患者的治疗效果就会更好。“中风患者在急性期超早期的诊治手段如溶栓取栓等,越早应用越好,这也是我们全生命周期中风病分期论治方案的第一阶段”。徐向青说。
超早期阶段结束后,便进入到卒中单元病房阶段。“超早期的诊治方式更多的是以现代技术为主,进入病房阶段后进行的则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徐向青说:“我们现在的病房是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在这个卒中单元内既有现代医学手段,也有中药、针灸、推拿等具备中医特色的康复手段,而且患者无需到各个科室去做对应的项目,而是各个科室医生都集中到病房内围绕患者服务”。
与此同时,卒中单元也会开启包括药物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健康宣教等方式为一体的卒中二级预防,以减少患者再次中风的可能。“整个病房阶段大约持续7-10天,大部分患者会病情稳定好转,达到出院指标”。
最后一阶段,是卒中健康管理阶段。脑病中心在该阶段由国家卫健委认证的健康管理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一对一随访,对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后续追踪,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力争让患者尽可能的恢复到最好同时预防复发。
既包含治疗也包含预防,既囊括现代技术也富有中医特色,这个从急性期发作一直到后续健康管理的全流程一体化防治方案,就是全生命周期中风病论治方案。而神经内科病房自一开始只有80余张床位到如今扩展到了160多张且仍使用率极高,便得益于正确诊疗手段的应用下赢得的患者口碑。
精诚济世 回春妙手触及全国各地
众多蜚声国内的中医专家及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诊疗体系,让脑病中心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领域屡见成效,造福了无数国内患者。在采访中,徐向青主任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微信通讯录,随着手指滑动,数百位标注为“XX床XX地区XX”的患者飞快闪过。徐向青对其中一位标注为“41床西藏病人尼玛XX”的患者印象尤为深刻。
2023年8月,患有“重症肌无力”的尼玛XX不远万里慕名出藏族聚居区求医,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下,仅入院10天便恢复良好、达到出院指征。但由于重症肌无力需定期复诊、长期服药且藏族聚居区距山东路途遥远,考虑到患者实际情况,徐向青添加了尼玛XX微信并免费为其后续定期诊疗调药。“后续我差不多每2-3个月就微信视频看一次、相应调整处方,她现在状态一直很好。”徐向青说:“她临走前给我们每位医护都送了一条哈达,还合了影”。
脑病无小病、多急症。脑病“急”的特点,也让脑病中心长久以来流传着一句“每逢过节必取栓”的自娱“梗”。“这就好像一个‘魔咒’一样,只要一放假,必有急性脑梗死溶栓取栓的病患。”徐向青说:“去年五一节,有个第二天女儿要订婚的急诊患者偏瘫失语,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张金平教授凭多年经验立即判断为急性脑梗死,马上为患者进行了取栓手术,随后患者恢复良好,第二天女儿的订婚仪式才得以顺利成行;去年十一节,还是张金平主任,刚进潍坊老家家门便接到外地急诊求救电话,为了‘饱和式’救治,还有一个介入大夫也立即从泰安往回赶,成就了我们科室‘八百里三向奔赴’的名场面”。
也正是因为脑病“急”的特点,省中医为此特意开通“绿色通道”,先救人后付费,一视同仁。不久前有位在济南打工的29岁外地青年昏倒在省中医东院附近,得知消息后省中医急诊大夫第一时间将其推入院内,后经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脑病中心立即为其走了绿色通道进行静脉溶栓。但由于小伙子家庭极度贫困无力承担后续治疗费用,脑病中心发动全员为其捐款。徐向青强调说:“医院就是治病救人的地方,这永远是第一要务,这也是我们设立‘绿色通道’除了方便快速救治病人外的另一初衷。但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正视青年卒中现象,尤其是有家族高血压病史、习惯性熬夜、平时三餐不规律的年轻人群”。
再续辉煌 延拓创新重视“他山之石”
“加强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祖国医学”是数代中医人的坚持和宏愿。为凸显中西医结合特色,省中医脑病中心积极推进科室现代化改革。
为适应卒中救治技术快速发展和卒中救治系统化趋势,在徐向青的带领下,2018年脑病中心开始牵头建设卒中中心,经过5年不懈努力,省中医不仅成功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高级卒中中心,还通过多个专业委员会、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山东省脑病专科联盟等多种方式带动山东省域内中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脑病中心还积极在认知障碍亚专科开展数字化认知测评及康复技术。“我们引进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套认知测评和认知心理数字化设备。”徐向青说:“该技术避免了临床常用的神经心理成套量表需要医生与患者一对一完成测评、对医生的操作要求高且筛查效率低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结果呈现的时效性,同时也节约了医生大量的时间”。
脑病中心还参与制定了中国标准化协会《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目前科室已建成拥有适合中国老年人群的痴呆风险早期筛查、预警和康复的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的认知中心,完成了认知康复训练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操作更加简单,康复措施更加多样,而且摆脱了过去只能来医院做康复的路径依赖,甚至在家里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4月20日,我们召开了在20余家基层中医院建立分中心的授牌仪式,以构建痴呆分级防控体系。”徐向青说:“我们建议50岁以上的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常规来进行‘脑体检’,青少年也可以借助这套系统来进行优势脑测试,目前我们一些简单的筛查也是免费的”。
不忘精髓 守正传承要做“有根之木”
“中西结合,传承发展”是省中医脑病中心的科训。“这要求我们在吸纳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是要先传承好中医精华,从而实现二者融合发展。”徐向青说:“二者融合即是守正创新,守正要求我们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要先守住我们中医本身的‘正’和‘根’”。
在徐向青看来,相较于漫无目的、盲目跟风的“创新”,传承则更为重要,“老祖宗几千年精粹下来的东西都学不好,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这个观点与国医大师王新陆的“传承创新,不离大宗”异曲同工。
在中医的广阔天地里,师承一直是重要的学术传承方式,通过拜师学艺,弟子能亲身感受到师父的医德医范,传承其丰富的行医经验,进而既往前行再续辉煌。近年来,脑病中心坚持多重传承方式并举,在众多名老中医的带领下,中医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我们有学院式研究生教育,由硕导、博导等培养研究生、博士生;还有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以指导老师和传承人的方式来培养;还有各位名老中医自己招收的弟子,也是中医的传统”。徐向青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延展中医的传承教育广度,省中医还开展“薪火计划”,返聘退休的中医专家,并安排院内年轻医生跟诊,通过近距离接触老中医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们的国医大师王新陆校长,每次他巡查病房时都有大批年轻医生自发跟随,都想近距离亲听国医大师的教诲,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徐向青说:“通过诸多方式,我们的中医传承工作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这些从我们当下科室的实力上就可见一斑”。
目前,省中医脑病中心现有医师43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4名,各类其他人才无算。多年以来的努力,脑病中心重视人才培育的同时,在科研教学工作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脑病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研发,由齐向华教授作为课题总负责人,引领了脉诊客观化发展研究方向;荣获各类成果奖项、发表无数论文、获得国家8项专利,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
“‘善战者不战’,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防治脑病需前置,再强大的治疗团队也抵不过未雨绸缪的脑健康意识。”徐向青语重心长的说:“因此我们需要一方面强化健康认识,为自己脑健康尽早建立档案;另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提高社会整体对脑病发生隐患的重视程度,早日让脑血管疾病尽可能对我们造成最小的影响”。(葛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