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穿千万年
中国网 2024-03-29 16:08:39

“这次建模我们要把框架层位从7个拓展到13个,需要增加岩相建模的类型,同时考虑页岩油的岩相类型,这样才能让模型符合常非一体勘探的需求。”2月22日,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勘探研究室的会议室内,技术人员房亮与黄晖正在展开激烈讨论,加快筹备2024年应用勘探大模型井位部署工作。

两名科研人员讨论的焦点正是已经应用了1年多的勘探大模型。自胜利油田领导提出建设济阳坳陷透明盆地以来,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东营北带为突破口建立大模型,加快转变科研范式。

铅笔变鼠标?不够!

提起最初应用勘探大模型部署井位,房亮还是忘不了当时紧张的心情。

2023年2月16日,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对于房亮来说却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他带着准备多日的秘密武器,向胜利油田领导、专家汇报井位。

上午9时,胜利宾馆109会议室,大屏幕上清晰展示出东营北带地区勘探评价立体模型。对于这种以“模型驱动、三维解释、立体勘探”为主要方式的油气勘探部署新范式,与会人员新奇之余,更多的是期待。

第一次应用效果如何,结果在利斜915井的实际钻遇情况出来后才明了,等待的时间里房亮既期待又紧张。

最终模型预测与钻探实际情况符合率85%以上,房亮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井位部署论证会上,科研人员首次应用勘探大模型汇报了东营北带地区井位部署,取得良好成效。

胜利油田高级专家王长江介绍,探区储层类型多样、构造复杂,对储层的分布、规模难以进行量化。而单一探井反映出来的是“一孔之见”,地质人员脑子里有储层的模式,却难以清晰、量化地表述出储层的展布特点,缺少一种更加具象化、直观化、可视化的研究手段。

东营勘探研究室经理陈涛至今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教给他的第一项“手艺”——用铅笔。刚开始他还觉得,现在谁还用铅笔工作,可慢慢地他发现并非如此。

测井图上小层划分,平面图上标注数据,构造图上勾画曲线……很多工作都离不开铅笔。

后来,随着各种绘图软件的普及,他们的工作平台从对比台搬到了电脑上,手中的武器也由铅笔变成了鼠标。

20年过去了,科研人员手里的铅笔变成了鼠标,但思维却还是传统方式。

胜利油田领导在勘探开发研究院调研时强调,要转变研究范式,将地质认识数字化、量化和具象化,建立一个大模型。

研究院围绕胜利油田透明盆地建设,东营勘探研究室、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室等多个单位联合成立专项项目组,以东营凹陷北带为试点地区,利用多信息勘探评价技术建模,搭建了多学科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建立东营北带勘探大模型。

所见即所想

从古老的古生界地层,沿着一个个井轨迹由下向上,中生界、新生界,高低起伏的地层铺叠开来,上亿年的地质风貌浓缩在一个勘探大模型中,展现在眼前。

一眼就能望穿几千万年的勘探大模型,就是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的勘探“神器”。

展示完一条横向地质剖面,房亮熟练地切换场景,在大模型上沿着纵向切出了另一条地质剖面。黄颜色的砂层由外向内延伸,清晰可见。随后,他又在不同的位置切出了几条剖面。

“以前是准备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对比以往,房亮说这种大模型的汇报方式更加清晰直观、快捷高效。

便捷的背后,是准确的基础数据和扎实的基础工作。从接手建设大模型工作开始,两年多时间里,科研人员把所有的基础图件,一张张梳理、一幅幅转化……构造图、小层平面图等千余张图件,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几十万个数据,汇总形成基础数据库。

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全方位立体透明展示,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张志敬介绍,好比盖楼房,主体框架搭起来后,还需要考虑每一层建什么、怎么建。

每个勘探层系都汇入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融合起来,把地质研究人员脑中的样子“搬出来”成为了大模型建设的关键。

张志敬通过与地质研究人员深入交流、多次尝试,构建出了一个基于当前认识的理论模型,通过向理论模型内加入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不断完善、修正之前的理论模型,最终构建出了“所想即所得”的勘探大模型。

随着数据装入到不同模块中,技术人员依靠算法把多种数据有机融合,实现基础地质资料即时调取、二维图件即刻成图、工作成果三维立体展示。

“活”的模型

从模型初次使用至今,科研人员已经提出井位9口,部署井位4口。

依据井位实际钻遇情况,科研人员将利斜915井的钻探数据输入模型,对勘探大模型进行了校正。“对比同一层位前后的储层预测结果,模型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变化。”房亮指着电脑屏幕说。

通过模型助推地质认识,通过勘探认识不断完善模型,这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让勘探大模型真正“活”了起来,实现了新的地质认识、新井支撑下的模型的迭代更新,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迭代速度。

模型的自我修正,真正让新的地质认识在储层模型构建过程中发挥了约束和指导作用,使储层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地质逻辑,也使勘探工作更为聚焦、更有继承性,形成了地质人员围着模型干的新范式。

目前,勘探大模型研究应用中取得勘探储层建模的理论和技术的阶段性突破,将地质认识数字化、地质建模智能化、储层预测模型化,实现了勘探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

2024年,勘探开发研究院将全面展开勘探大模型建设工作。聚焦完善东营北带勘探大模型,进一步深化储层建模技术及油藏建模方法,攻关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学科协同智能建模技术,提升模型勘探辅助决策能力,拓展模型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同时,总结形成大模型工作应用手册,积极推进胜利东部探区页岩油、中古生界潜山及胜利西部准噶尔盆地等多个区块和领域的勘探大模型建设,最终全面建成胜利探区数字化透明盆地。(通讯员:贾玉涛、代俭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