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济南高新区以独特的创新举措和锐不可当的发展势能,迎来了令人难忘的高光时刻:GDP达到1767.3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全国前20强开发区中名列第二。
在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叠加赋能下,济南高新区喊出了“用十年左右时间再造一个新高新,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增长、跃上3个千亿级台阶。”再造一个新高新,意味着预计2033年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达到3600亿元,这组数字传递着一种积极又笃定的信号:拉高标杆向外看,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一次,济南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未来将在全球坐标系中谋发展。
今年,济南高新区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要想在再上一个百亿台阶的背景下实现7%的增速,无疑意味着要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新产业孕育更为强劲的新动能。2月23日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广锋表示,要锚定“项目深化年”总牵引,落实“三看三深化”要求,以项目建设新成效推动发展潜力再提升。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王道”,济南高新区将项目建设作为“三次创业”的长久之策和关键之举。
在这里,“管行业就要管项目策划”,政企携手招引头部企业,聚焦打造标志性产业链群,通过落地“服务专员”“限期解决”等制度、项目建成和周边配套“双同步”机制,努力推动项目建设始终“优于预期、快于计划”,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开工纳统率、投产达效率,确保建成项目产出效益最大化。
随着闭环推进项目策划、招引、建设、达效,一个个优质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聚沙成塔、汇流成海,不仅繁花似锦,而且硕果累累。
从经济体量上看,济南高新区用全市2.8%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3.8%的地区生产总值。从科创资源上看,各级各类创新型企业均居全市第1位,拥有全市最多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10家“中科系”院所项目。从产业实力上看,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中,三大产业的集聚区均在高新区,而且全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中国算谷为例,济南高新区作为发展核心区,依托浪潮集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算力支撑,大力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超算云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行业级数据中心建设,加速迈向全球算力新高地。
建设过程中,济南高新区充分发挥济南市第一工业大区和服务业重要增长极优势,沿着加快快算网一体化这一路线向高攀登,并积极布局空天探索、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围绕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大力发展下一代智能终端、人形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推动现有领域不断衍生新产业,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
项目稳扎稳打,离不开支撑有力的高能级平台:中国科学院生态所提前竣工;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实验装置基本建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正式揭牌;新增省级研发机构4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3家。
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济南高新区的新质生产力来源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并有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颠覆性的技术群——齐鲁制药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国家标准诞生;量子通信技术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量子测量技术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2023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十大提名成果,济南高新区独占其四。
“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要推进主导产业扩量增质,要抓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效。”任广锋对济南高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做了系统介绍,也为济南高新区实施产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的目标做出阐释,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
随着以上这些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济南高新区正在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和原材料,聚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无疑成为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高举高打的重要逻辑之一。
“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0项以上,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12.55%。”在济南高新区的“三次创业”发展蓝图中,区内每一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科创平台牵引赋能,每一个科创平台都有一个产业平台承接其成果产业化,每一项成果均能变现成为一个耀眼的数据。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济南高新区置身于全球坐标系中谋求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言而喻。
“向外看、再出发,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济南高新区深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其一以贯之的使命,以7%的GDP增长目标为“三次创业”铺路,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济南高新区势在必得。(陈鸣飞)